想要翻身,談何容易
撰文:Ethan
從去年11月頭,傳出要放棄與悅達起亞的合資品牌,再到11月21日正式掛牌出售自己的25%股份,東風集團在去年年底給我們上演了一出經典的“快刀斬亂麻”。東風悅達起亞這個成立于2002年的合資品牌,最終還是未能迎來自己的20歲生日。
在細究之下,東風集團的退出其實并不難理解,如今的新車銷售已進入存量市場,不僅增速早已放緩,而且也面臨著新能源車與燃油車的“過渡”。
面對這充滿未知數的市場,身上早已肩負了太多“弱勢合資品牌”的東風集團,縱然有著國企背景以及雄厚的家底,但是也面臨著開源節(jié)流的難題,而放棄掉一些不賺錢的品牌,重新整合旗下資源也就順理成章了。
因此我們也能看到,東風終止了與雷諾品牌的合作,將英菲尼迪整合至東風日產體系以及放棄與悅達起亞繼續(xù)合資等一系列的操作。不過這其實也不能怪東風集團狠心,韓系車如今有多不爭氣,相信大家也都十分清楚了。
在2014-2016年,韓系車風頭最盛的時候,起亞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年銷量曾一度突破64萬輛,在體量上算得上是與德系日系品牌平分秋色,但是隨著一系列負面新聞的曝光,韓系車迅速隕落,在2017年銷量暴跌45%,然后連年下滑,到了2021年,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起亞品牌銷量僅剩下15.85萬輛,與2020年相比再度出現高達27%的暴跌。
再加上東風集團在東風悅達起亞合資公司里的話語權就并不多,股份占比也僅為25%,因此放棄掉這塊“雞肋”,對于東風而言其實并沒有太大的影響。
自立門戶,另起爐灶?
雖然目前起亞乃至是整個現代集團,在中國市場的整體表現疲軟,但是他們在世界其他市場的表現可是一點都不差。2021年現代集團在全球市場共賣出3890981輛的新車,屬于世界第四大汽車集團,在全球市場的盈利其實足以支撐得起他們在中國市場“茍延殘喘”。
正所謂蚊子再小也是肉,只要還能留在這個全球最大單一市場里,韓系就仍能抱有翻身的希望。于是,在把東風作價2.97億的25%股份消化掉以后,起亞集團也在謀求下一步的發(fā)展。
昨日(2月7日),韓國起亞株式會社與鹽城市政府、江蘇悅達集團正式簽署了一份擴大投資協(xié)議,協(xié)議內容顯示,起亞與悅達集團將組建全新的合資公司,新公司將于今年4月份正式公布名稱以及品牌策略。
更重要的是,雙方將會增資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8億),圍繞這一全新的合資品牌打造全面的體系,不過雙方具體占比多少則并未透露。不過從今年1月1日起,我國已經正式放開了合資車企的股比限制,因此這家全新成立的合資公司大概率將會由韓資方“占大頭”,而悅達集團以及鹽城市政府的出資,更多只是為了將這么一個大企業(yè)留在當地帶動周邊經濟。
布局電動車,導入更多車型
除了面向國內市場以外,協(xié)議中還提到了雙方將會在當地建立面向全球市場的出口基地,進一步釋放起亞工廠的產能,同時也會導入更多的全球車型以及新能源車型,起亞方面也計劃將會在2027年以前在中國市場推出6款全新的電動車型。
而說到產品,不得不提的是,與其它不少合資品牌(比如福特)一樣,自從銷量出現滑坡以后,起亞品牌在中國市場的新車設計就開始“亂打王八拳”,這個曾經在外觀設計上還算是有亮點的品牌,推出的新車全部都作了一些所謂的“本土化外觀”設定,導致不少車型的顏值都與海外原版車型有了較大的差距。
看看這美版K3(Forte)與中國版K3的差別你就懂我的意思了。大哥,我們不買你的車是因為外觀嗎?你越是瞎改,大家就越不敢買啊。
早前,起亞品牌也曾透露,為了品牌日后的精品化,他們會在中國市場逐步停產10萬元以下的低端車型,假如起亞真能如他們所承諾的那樣,在未來重新導入更多的全球化車型,比如在美國大賣的中大型SUV Telluride又或者是在歐洲銷量頗高的電動車EV6等,并且一視同仁不要再搞區(qū)別對待,慢慢把品牌形象重新建立起來,那我認為這個韓系品牌其實還是有翻身機會的。
有時候,態(tài)度甚至要比產品來得更重要。沒錯,大家都知道韓系車其實有實力的,畢竟全球銷量并不會騙人,但是你在有實力的情況下卻依舊在中國市場推出一些糊弄人的產品,那就真的要比那些沒有實力造好車的品牌更加膈應人了。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今日話題
你還會買韓系車嗎?
歡迎評論區(qū)留言
上一篇:恒大汽車開始招工了!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