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消息,近期中汽協(xié)公布了2021年新能源汽車數(shù)據(jù),總產(chǎn)量為354.5萬輛,賣出352.1萬輛,同比增長均在160%左右。從各大企業(yè)跨行進軍汽車領域我們也能看出,新能源汽車行業(yè)真的很火。
圖源:pixabay
然而尷尬的地方在于,蔚來、小鵬、理想三家的財報信息顯示,2021年他們銷量都接近10萬輛,但均處于虧損狀態(tài)。在國內(nèi)車企中,2021年凈利潤僅有67.81億元的長城汽車已是佼佼者,2020年銷量高達44.9萬輛的奇瑞汽車,凈利潤才737.18萬元,平均每車利潤僅有16.4元。
汽車企業(yè)營收高眾所周知,哪怕只是二線車企,年營收也能在千億人民幣以上。問題在于,哪怕是福特這種全球前十的汽車企業(yè),都無法擺脫虧損的命運,可見汽車行業(yè)利潤有多低。去年特斯拉汽車CEO馬斯克曾在微博吐槽,賣車根本不賺錢。
傳統(tǒng)車企都不賺錢,更不用說新能源車企了,電動汽車還在普及初期,各大車企都在花錢搞技術研發(fā),升級電池、車機系統(tǒng)等,投入高,銷量卻不高,虧損尤為嚴重。蔚來、理想、小鵬是國內(nèi)新興車企御三家,都沒能扭虧為盈,可見其他新興車企的處境。
既然賣車不賺錢,那為何各大企業(yè)還要集體涌入汽車行業(yè)呢,其實馬斯克給出了答案。馬斯克舉了一個例子,在剃刀行業(yè),賣剃刀并不賺錢,賣刀片才賺錢。汽車行業(yè)也是如此,賣車不賺錢,汽車周邊、維修、配件才真的賺錢。
此外,新能源技術與智能技術普及,有不少車企想出了新方案,那就是用戶需要付費開通某些功能,比如特斯拉的座椅加熱、方向盤加熱等功能,硬件汽車都有,但額外不掏錢不能用。2020年廣汽蔚來承諾,硬件綜合利潤不會超過1%,也要通過軟件生態(tài)盈利。
僅看做整車,利潤遠不如供應鏈廠商,這也是許多企業(yè)入局汽車行業(yè),卻并不愿意自己造整車的原因。整車利潤不高,風險卻很大,現(xiàn)在那么多新興車企,笑到最后的能有幾個?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