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曹佳東
責編丨李思佳
編輯丨朱錦斌
新能源產業(yè)的發(fā)展對時代切換的沖擊,自2019年至今,已經從最初的質疑聲中提煉出了受眾人追捧的全新趨勢。無論是以五菱領銜的低端電動車市場,還是“蔚小理”牽頭的中國高端電動車領域,一片欣欣向榮之色下,從華為、小米,到沙龍、阿維塔等,皆乘著新一輪的產業(yè)攻勢加入亂戰(zhàn)。
有人說,當“電氣化”成為整個汽車產業(yè)不可逆的發(fā)展潮流時,面對尚未開發(fā)的潛在紅利,沒有人能拒絕擺在面前的“香餑餑”。尤其在傳統(tǒng)車企受制于體系和思維模式而有所滯后,當下就是所有新人能集體受益的階段。
所以,從各級細分車型,到各個價格區(qū)間的新車市場,不斷涌現(xiàn)的中國造車新勢力,不僅未曾放過其中任意的一片市場空白,更有甚者高喊口號,誓要將原有的格局徹底改寫。
五年前,賈躍亭一句“為夢想窒息”,至今都被人視為新能源產業(yè)發(fā)展中的反面教材。是無知者無畏嗎?還是單純想用PPT掙快錢?隨著量產版FF91遲到數(shù)年后亮相,已無需再做評判。
事到如今,我只知道,在經歷了刻骨銘心的兩年市場檢驗后,劫后余生的、后來加入的那些新勢力,在市場趨勢逐漸明朗的前提下,放出的豪言和目標,皆有過之而無不及。主攻市場無一不是直指BBA所掌控的豪華車市。
大勢所趨≠勝券在握
的確,隨著整個消費趨勢的變革,電動車很容易憑借自身的產品亮點,切入30萬以上的汽車市場。而有了“蔚小理”的前期鋪墊,傳統(tǒng)車企在打造自己的高端新能源品牌規(guī)劃下,頻頻出招,無所畏懼。
結果上,由極氪、沙龍、阿維塔主導的輿論話題,確實要比BBA之流的同等操作下,來得更具話題性和熱度。
在新能源車市開啟近乎瘋狂的模式后,不說這些車企能否自此進入高速發(fā)展中,但至少,為了搶在BBA等海外車企發(fā)力之前占優(yōu),中國車企的野心和信心,無疑是更為堅定的。
而一邊,回看2021年全年,隨著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54.5萬輛和352.1萬輛,同比均增長1.6倍,市場占有率達到13.4%,遠高于前年同期水平。另一邊,據(jù)乘聯(lián)會數(shù)據(jù)顯示,2021年中國豪華車的銷量達到了265.21萬輛,同比增長4.9%。
有了這兩方面的誘因,從車企到科技公司為何都對新能源車市場垂涎三尺,自然就解釋得通了。只是,當整個市場進入人人得以謀生的階段,說浮躁和急功近利也好,或是太過樂觀的預期與猜測,中國這些后起之秀真的有資格顛覆汽車百余年的歷史積淀,向BBA叫囂,乃至選擇直接無視嗎?
固然,中國豪華車市巨大容量隨著新能源滲透率的持續(xù)加大,給了那些主打豪華的新勢力異常充分的底氣。
就像,蔚來汽車總裁秦力洪在近日的蔚來汽車全天候營銷溝通會上聲稱,“蔚來ES7上市后,將對標寶馬X5L,預計這兩款車將會成為2022年最值得期待的大五座SUV?!倍鎸Α拔祦頌槭裁锤液蛯汃R對標?”的提問,又給出“我覺得它們挺有勇氣的,但寶馬電動車干得沒有蔚來好。”
再往前推,小鵬汽車宣稱,2022年全年銷量在確保25萬輛的前提下,沖擊30萬輛;吉利控股高級副總裁兼極氪智能科技CMO楊學良說過,極氪2025年銷量目標65萬輛,今年的交付目標為7萬輛······諸如此類的豪言不勝枚舉。
看似所有銷量目標的確立下,只是希望中國豪華車市基于新能源的飛速發(fā)展,來給中國新勢力騰出一點地方罷了。從BBA如今遲緩的電氣化腳步來看,此種對未來異常篤定的想法,也不是沒有站得住腳的理由。
然而,電氣化轉型真的就決定了豪華車市就此與時代切割了嗎?BBA為首的傳統(tǒng)豪華列強,又會甘愿將手中的市場份額拱手相讓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寶馬從2008年啟動與電動化轉型緊密關聯(lián)的Project i項目,到了去年3月也公布更加詳盡的電動化轉型規(guī)劃,同年年中,奔馳在戰(zhàn)略升級中,并直接表示,2025年起奔馳推出的所有新車架構平臺將是純電平臺,而奧迪也宣布從2025年開始,全新車型將全面轉為純電車型。
在這種種遲來的規(guī)劃中,我們能得出,與中國車企相比,BBA轉型電氣化著實有所拖沓,但縱觀這些豪華品牌的百年變遷,要想就此為新勢力必將打破現(xiàn)有市場格局而站臺,仍不免有些異想天開的意味。
警惕!BBA不是紙老虎
平心而論,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在國內市場的滲透率已經達到了14%。當2021年12月已經超過了20%,第四季度基本在20%以上,就說明,此種趨勢必將在今年得到延續(xù)。
加之,從特斯拉去年在華銷量達到了32.23萬輛,緊隨其后的蔚來和理想,銷量也紛紛突破9萬輛來看,市場的風云變幻確有超出常人認知的趨勢。就此,總有人會得出一個結論,新勢力正在從BBA手中搶走本屬于它們的市場份額,并會在大勢之下,將此舉放大。
但回顧去年,寶馬汽車(含MINI)在中國市場總銷量就高達84.6萬輛新車,同比增長8.9%,刷新了自1994年入華以來的銷量紀錄,而受疫情影響,雖說銷量數(shù)據(jù)同比下降一點,但奔馳和奧迪也在過去一年在中國分別取得了75.9萬輛和70萬輛的累計銷量。
從中,我們卻必須明確,當沒有證據(jù)證明那些投身新勢力懷抱的用戶是從BBA的潛在客戶中轉化而來,盲目的自信并不可取。即便有數(shù)據(jù)能表明這一點,從國家補貼,到地方政策所給與的支撐又該做何種解釋?
2021年全年,僅華東地區(qū)就共銷售新能源乘用車117.25萬輛,占比高達40.65%。其中,上海所起到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特斯拉Model 3/Model Y成了街車,各種豪華新能源車自然也比比皆是。
而之所以達到如此程度,燃油車近10萬元的車牌認購價與5%的中標率,顯然是催生此種現(xiàn)象的根源。畢竟在一輛Model 3的購車成本和一輛高配朗逸趨同時,豪華新能源車所謂的銷量增勢,是顯得那般經不起推敲。
再來,如若家庭新增車輛和首購車輛的之間比例沒有一個較為可信的數(shù)據(jù)可做支撐,單純憑借自身體量的暴增來推導傳統(tǒng)豪華車市場有了被新勢力取代的趨勢,實則也是不妥的。
換言之,以特斯拉為首的造車新勢力一路高歌猛進,看似給傳統(tǒng)豪華品牌帶去很大的壓力,但個中滋味不該像那些天天叫囂著要干掉BBA的高管,其向外透露的那般甘甜。
是的,在燃油車市場備受行業(yè)和政策打擊之際,中高端新能源車能獲取難得的生存空間,是必然趨勢。從投機者中脫穎而出的“蔚小理”,也的確展現(xiàn)出了足夠的能力。而沒有發(fā)展禁錮、品牌包袱的他們,在與傳統(tǒng)車企在講究智能化快速迭代、用戶圈層文化建設等諸多項目的比拼下,可以決定未來幾年的走向。
可在面對整個產業(yè)未見明確的發(fā)展邏輯時,新四化能讓新勢力站上行業(yè)熱潮的風口,想必也不會對BBA等傳統(tǒng)豪華車企,抱有敵意。目前,特斯拉和“蔚小理”能憑借產品力、補能體系,甚至用戶體驗來完成銷量的最初積淀。那未來,當BBA都著力為此縮小差距,試問,高端消費的博弈點又是否會回到了品牌沉淀和對體系的考量呢?
如果會,無論是年復合增長翻番,還是口口聲聲要“單車年銷要迅速超過200萬輛”的豪言壯語,在BBA擺脫現(xiàn)實束縛后還能一一兌現(xiàn),那才意味著汽車時代將從此劃分。從0到1的自證,只是所有造車新勢力交給行業(yè)的投名狀,因為我始終堅信,要圍獵傳統(tǒng)豪華車企,新勢力依舊會面臨一場場硬仗,而遠非喊喊口號那么簡單。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