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認為摩托車是“淘汰”的交通工具么?如今,機車文化正吸引著一大批年輕人入坑。
在抖音平臺上,摩托車話題視頻擁有高達517.7億次播放量;在另一大主流平臺,摩托車微信指數同樣超過8000萬;小紅書上摩托車相關的筆記升至59萬篇,相比之下,近2年爆火的飛盤相關筆記數量才6萬多篇。熱度如此之高,這陣摩托車浪潮的主要參與者,是將其作為“大玩具”的年輕人。
【資料圖】
如今,摩托車本身作為交通工具的功能被弱化,它更多地被年輕人用以娛樂。無論是忠愛摩托車競技的王一博等流量明星,還是以痞幼為代表的諸多摩托車網紅,他們的活躍代表著摩托車“文藝復興”的浪潮已經來臨。
那么,摩托車為何會突然復興呢?其實這背后,全是資本在“作祟”。
一、“老古董”換新面貌
摩托車從1885年問世開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而我國自主研制摩托車的歷史,也已有70余年了。
上個世紀末和本世紀初,是我國摩托車行業(yè)最興盛的一段時間。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下,國產摩托車行業(yè)迅猛發(fā)展,產量從1980年的4.9萬輛增至1990年的97萬輛,到2006年,躍至2000萬輛,占據世界產量一半以上。
那時,我國已經成為公認的世界摩托車大國,大陽、錢江、嘉陵等國產摩托車品牌的廣告鋪天蓋地。當時的摩托車還承擔了早期的滴滴和貨拉拉的功能,街頭常見摩托車載人、運貨場景。
然而,在我國環(huán)保、節(jié)能減排等發(fā)展理念的制約下,摩托車造成的大氣和噪音污染已經不容忽視。2011年,國三排放標準正式實施,加上先后有186個城市宣布禁摩,摩托車逐漸被打入“冷宮”。直到2019年之前,國內摩托車產銷情況都呈下降趨勢。
2019年開始,摩托車突然再度活躍起來,只是它的容貌不再是之前的“舊老土”,而是更加拉風的外型、牽動心弦的轟鳴聲、120邁的速度。
據相關數據統計,2021年摩托車新注冊登記量為1005萬輛,同比增長179萬輛。今年一季度新登記為271萬輛,同比增長33%。摩托車行業(y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復興。
此時,相關企業(yè)當然也沒閑著。早在2016年,李書福便帶領吉利入股了錢江摩托,當時錢江已經連續(xù)虧損3年。但僅過一年時間,2017年錢江便滿血復活,足見李書福商業(yè)嗅覺之敏銳。
看到吉利的成功,五菱、長城等大型車企也紛紛下場研制摩托車。
二、摩托車市場“百家爭鳴”
在摩托車熱潮下,為了迎合娛樂用的摩托車需求,各個摩托車企積極研制更加彰顯個性的摩托車。
國內市場上,通路引擎大多數為110cc、125cc和150cc,更大排量的摩托車,國產廠商之前鮮有涉及。而2017年之后,國產摩托車排量直線上升,300cc、350cc、500cc、700cc甚至1200cc的摩托車橫空出世。
因為150cc以下小排量的摩托車比較適合上班族通勤用,購置和燃油成本都比較低,何況2018的時候,相關部門已經免征了150cc以下摩托車的購置稅。
對于娛樂型的市場來說,小排量顯然不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圈內更是存在排量上的鄙視鏈。無論是摩托車競技,還是團體活動,排量對車手來說都是重要的考慮因素。
目前國內摩托車企業(yè),隆鑫、宗申和大長江集團下的豪爵常年霸榜燃油摩托車銷量前三,銀翔、大運、錢江等品牌奮起直追。同時,國外品牌也盯上了我國摩托車市場這塊肥肉。
日本的本田、鈴木、川崎,美國的哈雷,德國的寶馬,意大利的比亞喬集團等國外品牌紛紛在中國市場占據一席之地。尤其娛樂用的摩托車,國外品牌憑借其久遠的技術積淀,很快俘獲眾多年輕人的心,例如川崎的部分爆款車型,提車時間都要半年以上,寶馬水鳥需要7、8個月,本田佛沙350甚至要等上一年。
眾多摩托車行,出現顧客大排長龍訂車的情形。交管所申請考摩托車駕照的場面,也相差無幾。那么,推動年輕人入坑摩托車的因素有哪些?
三、年輕人入手“大玩具”
從摩托車爆火前后的情況來看,主要有以下因素推動這股潮流:
第一、相關政策的放開
2017年,西安打響“摩托車解禁第一槍”,隨后廊坊、濟南、青島等數十個城市紛紛響應,這就為摩托車的復興提供了充足的政策空間。
另外,摩托車開始享受6年免檢,以及部分城市宣布了臨牌電動車即將不能上路等政策,都共同將消費者的目光轉向了摩托車。
第二、摩托車不再是男士的專屬
近兩年,社交媒體上的“摩托車”話題成了流量密碼,尤其眾多美女騎手的短視頻,吸引了大批網民的關注。同時,摩托車不再是男士的專屬,女性騎手為摩托車行業(yè)注入新的活力。
據統計,2021年,天貓上有超過12萬名女性購買摩托車輪胎。部分摩托車行也出現女性買家超過男性的現象。
第三、摩托車圈子的助推
近兩年,摩托車圈內的職業(yè)比賽關注度不斷提升,加上既是職業(yè)賽車手,又是流量明星的王一博、尹正等人的影響,助推了摩托車影響力的逐步擴大。
另外,相關的大型摩托車展會,也吸引了一大批年輕人的參與。2017年,重慶摩托車的展會用地為6萬平米,到2021年時已擴大到10萬平米,整車配套品牌也從300家拓展至1000家。
四、結語
半世紀的滄桑變化,國產摩托車正舊貌換新顏。
無論是用于通勤,還是娛樂,被消費者認可的摩托車熱潮正在給車企、配套設備廠商、甚至衍生的文化、旅游、餐飲等行業(yè)帶來新的生機。
雖說在摩托車的性能上,國產摩托車的競爭領域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場,但隨著吉利、五菱等擁有科技實力的企業(yè)加入,我們相信,國產摩托車在國際市場上會越來越有競爭力。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