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望天門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于開元十三年(725年)赴江東途中行至天門山時所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絕。
2、每句的詩意:天門山從中間斷裂是楚江把它沖開,碧水向東浩然奔流到這里折回。
3、兩岸高聳的青山隔著長江相望而立,江面上一葉孤舟像從日邊駛來。
(資料圖片)
4、賞析:詩的前兩句即從“江”與“山”的關(guān)系著筆。
5、第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緊扣題目,總寫天門山,著重寫出浩蕩東流的楚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
6、它給人以豐富的聯(lián)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
7、由于楚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
8、在作者筆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顯示出沖決一切阻礙的神奇力量,而天門山也似乎默默地為它讓出了一條通道。
9、第二句“碧水東流至此回”,又反過來著重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涌奔騰的楚江的約束力和反作用。
10、由于兩山夾峙,浩闊的長江流經(jīng)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回旋,形成波濤洶涌的奇觀。
11、“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12、”這兩句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13、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寫長江江面的遠景,點醒“望”的立腳點和表現(xiàn)詩人的淋漓興會。
14、詩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
15、讀這首詩的人大都贊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tài)美,但卻很少去考慮詩人何以有“相對出”的感受。
16、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chǎn)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tài)感。
17、反之,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著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顯現(xiàn)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18、“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現(xiàn)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時天門山特有的姿態(tài),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
19、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
20、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則遠客自當(dāng)更加興會淋漓。
21、“孤帆一片日邊來”,正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fēng)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
22、由于末句在敘事中飽含詩人的激情,這首詩便在描繪出天門山雄偉景色的同時突出了詩人豪邁、奔放、自由灑脫、無拘無束的自我形象。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責(zé)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