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4K修復的日本經(jīng)典影片《入殮師》就要上映了,在一眾新片中,它顯得有些特別。
一方面,它2008年問世,在時間上足夠久遠。但是另一方面,這是影片問世13年以來首次在大銀幕上與國內(nèi)觀眾見面,4K修復版的銀幕首秀又讓它顯得足夠新鮮。
甚至,這應該也是我們今年在大銀幕上看到的最后一部4K修復影片了。
隨便翻一翻豆瓣,近50萬人打出了8.9的高分,評論區(qū)里,大家的評價也從2008年延續(xù)至今。
“對待死的敬意,猶如對待生的真誠?!?/p>
“生死之間。皆是肅穆?!?/p>
“很輕的電影,很重的人生?!?/p>
從這些時間不同而感受相近的評論里,我們感受到的是一部經(jīng)典穿透時光的力量。
在桃桃觀影團前幾天組織的提前觀影中,一張張經(jīng)典海報激發(fā)了新朋舊友們對這部影片的情感,大家在海報展架前流連。
觀影結(jié)束后的互動環(huán)節(jié),也有朋友分享了與影片相關(guān)的情感體驗。與親人離別的記憶和情愫彌漫影廳。
“我多么希望奶奶去世時也有這樣一位入殮師,為她細細梳洗,給她最后的尊嚴和體面……”
“這樣細致莊重的儀式感誰會不感到溫暖呢?……入殮師用他們的‘孤獨’給死者和生者都帶來寬慰?!?/p>
也有一些特意在大銀幕上重溫影片的朋友提到了影片中熟悉的旋律帶來的沖擊與感動。
“一聽到前奏就忍不住淚目了……”
片中對生命的尊重和對死亡的敬畏讓不少朋友感同身受。
也有一些參加觀影團的觀眾,從入殮師這個職業(yè)身份入手,看到了一種新鮮的職業(yè)觀。
“經(jīng)典的魅力在于不管經(jīng)歷多長時間,電影傳遞的情感與思考都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片中對職業(yè)觀的思考、生與死的思考……具有永恒的普世意義,讓人共情共鳴?!?/p>
這些飽含個人生命體驗的分享,也讓大家對影片中傳遞出的情感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
時隔多年來重溫影片的觀眾感慨,“隨著年齡的增長,對這部影片的感受也會越深”。
也有重溫影片的觀眾驚訝于影片的魅力,強烈推薦影片,“相信再過十年還會有新的感受,好的片子就是歷久彌新,強烈推薦?!?/p>
這些感受和評價再一次讓我們相信,十幾年的時間不僅沒有磨去這部影片的光彩,反而讓它歷久彌新。
大家的角度不盡相同,在生死之外,有細心的朋友關(guān)注到了影片對個體情緒的呈現(xiàn)。
“本片還探討了天性細膩溫柔的個體,如何將自己旺盛飽滿的情感安置妥當?shù)姆绞?。?/p>
雖說一千個觀眾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隨著時間的發(fā)酵,無論哪一代觀眾都會被《入殮師》濃郁的情感和生死哲思擊中。
關(guān)于故事,相信大多數(shù)朋友都有所了解。
一位誤打誤撞成為入殮師的青年,在猶豫掙扎中一點點接納了這個職業(yè),以虔誠肅穆之心陪伴每一位死者人生最后一程。
故事并不復雜,人物也非常簡明。
可很多時候,簡單恰恰是最能直指人心的力量。
和很多朋友一樣,我被片中的一次次死亡震動、流淚。頗具儀式感的納棺過程中蘊含著對逝者的緬懷和對死亡的慨嘆。
我們跟隨小林大悟和老社長的一場場納棺儀式,經(jīng)歷了片中的每一次死亡,看到了人應該怎樣有尊嚴地離開。
小林目睹了老社長用充滿愛的雙手細細恢復了逝者的容貌,甚至,還為她涂上了生前最愛的口紅。
當儀式結(jié)束,年輕的母親臉上枯槁的病容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生前的柔美溫潤。
這一刻,丈夫與女兒心中的妻子與母親同時復活,在逝者臉上,他們又看到了自己記憶中的妻子和媽媽。
同時復活的,還有往昔美好鮮活的記憶。
女兒終于不再強忍平靜,叫出了“媽媽”。
丈夫的眼神也漸漸從生硬煩躁變得溫柔而悲傷,似乎這一刻,他才突然意識到,眼前的妻子是真的離自己而去了。而他唯一能做的,不過是最后為她痛哭一場。
丈夫終于哭出了聲。
這一刻,小林似乎尋找到了入殮師這一職業(yè)的意義——定格逝者與親人之間的美好記憶。
一次次,在每一個逝者前上香、行禮,用細紗布蘸取酒精,輕輕擦拭干凈逝者的面頰,為他們潔面、剃須、清潔身體,換上干凈的衣服。
整個過程細致、輕柔,每一項操作都有規(guī)范的動作和流程。擦拭和換裝全程都不能在家屬面前露出死者的皮膚。
這些肅穆的操作,讓納棺具有一種莊重的儀式感,更重要的是,借由細致有序的儀式,一點點喚醒了死者與生者之間的記憶與溫情。
小林大悟原本是為了度過生活難關(guān)、沖著高薪前去應聘入殮師,可卻在一場場儀式中、在生死之間,漸漸找到了自己這份工作之于自己和他人的意義。
可是人生啊,常常就像小林大悟的職業(yè)一樣,不是自己覺得有意義,別人就也會認同這份價值。
小林的妻子美香在得知丈夫所謂的“旅行社工作”竟然是入殮師之后,完全無法接受,夫婦二人第一次產(chǎn)生了巨大的分歧。
小林兒時的玩伴、澡堂奶奶山下艷子的兒子山下也在得知他的職業(yè)之后態(tài)度大變,不僅不讓家人跟小林打招呼,還強烈建議小林“找一份正經(jīng)工作”。
似乎對于活著的人來說,死亡是一種不潔、一種天然的避諱??墒钦l又能真的避開這一天呢?
開了幾十年澡堂的山下艷子去世了。
小林大悟靜穆地跪坐在山下艷子的遺體前為老人施行最后的儀式。靈堂里,艷子的兒子山下一家和大悟的妻子美香一同見證了這場入殮。
小林大悟的手法細致莊嚴,在一道道工序中,艷子一生的辛勞與美麗被重新定格。
也恰是這場入殮,讓一直反對大悟從事入殮師的妻子美香和發(fā)小山下對他的職業(yè)有了重新的認知。
沒有言語的解釋和辯白,在一場場入殮中,小林大悟向妻子和朋友證明了這份工作的意義。
那么,這份工作真正的意義到底又是什么呢?
是塑料袋里仍然活著的小章魚。
是前赴后繼溯流而上的鮭魚。
是老社長辦公室里蔥蔥蘢蘢的植物。
是飄落的櫻花。
……
是生之喜悅。
它借由一位位逝者的安然赴死,指向的是生命本身的恣意熱烈。
像是片中火化工的那句臺詞,“死亡并不是終結(jié),它是一扇門”。
這道門連接的不是虛無,而是生之鮮亮與活之喜悅。
就像是坐在滿屋綠色植被中品嘗河豚魚籽的老社長,這種鮮美至極的食物當然是生命里的幸福與樂事。
或者又像是圣誕之夜,老社長與小林大悟、百合子一起分享炸雞,香氣滿屋、汁液四溢的雞翅,咬一口,滾燙酥嫩。
這些熱氣騰騰的食物,是人最樸素的生存需求,卻也是生命的熱烈象征。
生之熱烈與美好,被藏進這些熱氣騰騰的食物里,伴著享受當下的幸福與快樂,一點點詮釋出生命的滋味。
食之欲、愛之欲,每一種都是生命力量使然。
欲望不死,生命不止。
在生死門前,關(guān)不住的是親人的惦念。生死一線,隔不斷的是生命的延續(xù)。
那群一心想要回家的鮭魚,逆流而上赴死,不過是為了認清自己的來處。這種東方式落葉歸根、來處即歸途的生死觀里,藏著一個民族的家庭密碼。
而這,也是小林大悟心中不愿觸碰的秘密。
數(shù)十年來,小林心中仿佛用一塊橡皮擦擦掉了與父親有關(guān)的一切印記。他不說、不念,以為這份牽絆就真的不在。
可是親人之間的羈絆怎么可能輕易斬斷。
即使回到故鄉(xiāng),父親也仍然是他潛意識里一直在尋找的來處。
父親將成為他一生的謎題,關(guān)于父親當年的離家,小林將永遠沒有答案。
小林跪坐在父親的遺體前,臉上帶著的是一種迷茫與陌生?!拔疑踔料氩黄鸶赣H的樣子了。”
他靜靜地為這位特別的逝者整理儀容,理清頭發(fā)、刮去胡茬、擦拭面龐,忽然間,他發(fā)現(xiàn)了父親手中握著的一塊石頭。
一瞬間,記憶的閘門打開,塵封的記憶傾瀉而來。他想起了父親的臉。眼前這張憔悴蒼老的臉上,他認出了,是父親。
對于小林來說,父親仍然是一個謎題,但是父親對他的愛與牽掛,小林心中已經(jīng)有了答案。
他握住那塊石頭,像是握住了父親的手。
一個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演奏大提琴的樂手,終于記起了這音樂里藏著的親情和愛。
一個不明白自己為什么要從事入殮師的年輕人,以這種方式實現(xiàn)了與父親之間的和解,完成了最后的告別。
《入殮師》的動人,不在于一次次死亡的悲痛,而是在死亡縫隙中恣意流淌的生之喜樂。
看到了死之靜默,便更明白生當熱烈。
在擁有生命的時候,熱烈地愛,盡情地活,認真享受自然萬物賦予的每一餐美好與饋贈,這才是入殮儀式背后的生死真意。
明天,記得去影院赴這場時隔13年的銀幕之約,這一次,千萬不要錯過了!
上一篇:好萊塢「最猛」,不算吹吧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