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鞍華是誰?
金馬、金像獎最佳導演,威尼斯電影節(jié)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國內毫無疑問的導演第一梯隊,且不論男女。
她的經(jīng)典作品有許多,拍戲拍了一輩子,她能不知道觀眾喜歡什么,她能不曉得資本想要什么。
畢竟當年拍《天水圍的日與夜》、《天水圍的夜與霧》,無人給她投資。
可她最后經(jīng)過多番協(xié)商還是拉來了王晶投資,盡管這兩部電影賠了,王晶還是投資了她后續(xù)的《得閑炒飯》。
所以許鞍華說“如果早知道網(wǎng)友的力量會換角”就是掩蓋《第一爐香》本身不行的事實,就是拉不下面子。
因為她已經(jīng)站到泰山頂,一覽眾山小了,怎么會下山到山腳,跟群眾一般高低。
回望以前,許鞍華拍的電影好片率極好,很少失手。
但這一次是許鞍華根本就不想聽網(wǎng)友的意見,或者說背后的資本根本就不在乎網(wǎng)友的意見。
他們看到被反噬,利益受損了,才放下面子,說點好聽的,因為他們知道網(wǎng)友是健忘的,網(wǎng)友是善變的,網(wǎng)友是容易引導的。
這次許鞍華說了場面話,下一次像許鞍華這樣的大導再次遇到這種尷尬,他們同樣會如法炮制,因為許鞍華不是個例。
如陳凱歌2005年耗巨資拍了《無極》,電影沒爆。
反而根據(jù)此片惡搞的《一個饅頭引發(fā)的血案》出圈了,引起互聯(lián)網(wǎng)狂歡。
陳凱歌是怎么做的呢?連許鞍華都不如,甚至連官話都不愿意說,直接吹胡子瞪眼,上臉色。
他反手告了視頻作者胡戈,讓人家公開道歉,還說《無極》十年內無人看懂。
后來,彼時還是小主持的柳巖按稿子問了一句“如果《無極》不如預期怎么辦?”
陳凱歌嘴臉一揚,露出滿臉不屑,甩下一句“這就好比有一個人參加我孩子的滿月,說如果你孩子夭折了?!?/span>
如果當時陳凱歌不虛懷若谷,是因為電影剛費盡心血拍出來,希望被認可。
那么十幾年后,他又告了一名給《無極》差評的視頻作者,那就真的是小肚雞腸了,這種小氣樣兒,都不配給《三國演義》里同屬小氣型的周瑜提鞋。
現(xiàn)在回想起來,編劇蘆葦說得真對。
那時拍《霸王別姬》,陳凱歌很包容,能聽進去大家的意見,但現(xiàn)在他名氣大了,地位高了,聽不見去話了。
自此之后,陳凱歌再也沒有與蘆葦合作過,陳凱歌也成了嘉靖,導致了大明的滅亡。
《無極》距今已經(jīng)過去十六年了,觀影人群換了三批。
從80后、90后到00后,三代人三種審美,可《無極》的評分依舊沒有及格,差評仍然占大頭。
這不就能說明《無極》是爛片嗎?只是陳凱歌不愿意承認罷了,反而《妖貓傳》從上映時的差評慢慢開始轉變,評分水漲船高。
由此可見,好的東西,觀眾可以發(fā)現(xiàn),壞的東西,觀眾也不瞎。
與陳凱歌一樣端著的還有馮小剛。
《我不是潘金蓮》上映時,馮小剛寄予厚望,但萬達不給排片,王思聰批評該片。
馮小剛一點兒氣也不受,以陰陽怪氣的姿態(tài)把這場罵戰(zhàn)懟上了熱搜,而且眼里也容不下給差評的網(wǎng)友,以及理中客,以至于說出了“垃圾觀眾”的著名言論。
而馮小剛這種不反思電影本身,只知道推卸責任的毛病是老問題了。
《夜宴》、《1942》、《私人訂制》,馮小剛都這樣做過,所以他是老祖安了。
然而名氣、地位都比他們高的張藝謀和劉德華卻能做到承認自己不足,承認自己拍了爛片、演了爛片,不把鍋甩給觀眾。
關于《長城》的問題,張藝謀在許知遠的《十三邀》中提到過。
張藝謀說自己近些年最重要的失敗就是《長城》這種商業(yè)類的電影,不過這種不盡人意是他預料到的,也是知曉的。
他說:“其實你看接《長城》,我都知道它是個老劇本,而且沒有太大的意思,但是我經(jīng)紀人跟我說了一句話對我挺誘惑的。
《長城》他們換了很多導演,一開始給我,我不想接,因為是爆米花電影,又比較老派,劇本寫的中國不像中國。
最后經(jīng)紀人對我說,導演你有沒有想過,一部中國電影在全球150個國家首周上映,而且很可能都是首周末票房冠軍。
這是一個一輩子只有一次的機會,當時我一聽就心動了,想著試一試吧,最后出來的結果不是太好,我也知道,但是接了就得做完?!?/span>
關于《富春山居圖》的爛,當年劉德華在宣傳《盲探》時誠懇的向影迷道歉。
他說:“現(xiàn)在再說什么都是馬后炮。對于各種批評我不生氣,我理解觀眾的反應。我下次會努力做得好點,會對以后負責?!?/span>
關于《未來警察》的爛,劉德華也誠懇的回答道:
“我也想像梁朝偉一樣只挑好的演,可是我和他真的不是一種人,有些情面推不開,硬著頭皮也要上,人情是要還的。
科幻特警這個題材國內以前沒拍過,沒人嘗試,所以投資方找我演認為票房有保障不會虧太多。
因為我還要做老板所以要維持關系,不然怎么拉投資,偉仔只做演員不用考慮那么多,有時我也羨慕,但是做不來?!?/span>
許鞍華、陳凱歌、馮小剛,為什么成不了張藝謀、劉德華。
因為前三人骨子里是文青,有文人的傲氣,出了華而不實的作品,不想讓人看到內容沒有內涵。
人們戳到了他們的痛楚,他們也許也意識到自己的作品確實存在某些問題,只是這時已經(jīng)騎虎難下了,只能打腫臉充胖子了。
俗話說,苦難是藝術家最好的溫床,幸福是藝術家最壞的夢魘。
許鞍華、陳凱歌、馮小剛之流,他們苦難期有不少精品,幸福期爛片頻出。
因為他們早已忘了初心,聽不見群眾的呼聲了,所以才會鬧出“何不食肉糜”的笑話。
以前的他們,與我們是平視的,現(xiàn)在的他們,與我們是仰視的。
一露臉就眼角向下,讓我們仰望高高在上的他們,所以即使他們說了客氣話,也只是說說而已,別太當真。
因為自古以來,民間的呼聲都不重要。
主義一揮手,讓民眾向西,他們不會想東,少數(shù)向東的也會被大多數(shù)淹沒。
所謂真理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中,這個少數(shù)人的群體指的可不是普羅大眾,我們是追風箏的人,他們才是造風者,風往哪吹風箏就往哪飄,我們便要往哪里追。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