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又一部超級大片來了。
從陣容上看,這絕對是好萊塢頂級的超級大片配置。
幾位主演都是好萊塢當紅的巨星,而且,類型也是那種犯罪動作片,非常有大片氣質(zhì)。
但是,影片播出之后,評價其實并不是太行。
是的,說的就是網(wǎng)飛全新的動作巨制《紅色通緝令》。
播出至今,豆瓣6.6分,也是相當一般了。
爛番茄也只有36%的媒體新鮮度。
當然,僅是從陣容上看,這片真的是很強了。
男主之一“巨石”強森,絕對是當下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動作巨星,包括在中國都是超級有人氣的。
來自貓眼的數(shù)據(jù),他參與的影片,國內(nèi)總票房已經(jīng)達到111億了,絕對是好萊塢男星在國內(nèi)的票房巨星。
而另一位男主角瑞安·雷諾茲,同樣是這幾年好萊塢的人氣男演員,他出演的死侍,也成為備受歡迎的另類漫威超級英雄。
而前陣子他主演的《失控玩家》,同樣在內(nèi)地獲得不錯的票房成績,成為八月末國內(nèi)院線片的小驚喜。
至于女演員蓋爾·加朵,人見人愛的神奇女俠,還用我們更多介紹么?
一般這種量級的明星,你能請到一個就已經(jīng)很厲害了。
本片一下子請來三個,這妥妥是好萊塢A級大片的陣容配置??!
要不我們總說網(wǎng)飛有錢呢。
人家真的是能花錢,敢花錢,能敢亂花錢。
實際上,網(wǎng)飛這些年雖然投了不少水了巴嚓的動作片,但是,像《紅色通緝令》這種級別的超級大片,確實還是第一次。
就像上面說的,起碼在陣容層面,本片是放在影院同樣可以打的一部動作大片。
這陣容,顯然不輸任何院線在映的好萊塢大片??!
當然,也僅是從陣容層面。
實際上,這種片子要真放在影院上,其實也是不太行。
我們也不知道網(wǎng)飛是用什么算法得出,應(yīng)該拍攝這樣一部大片的。雖然,陣容配置確實非常算法,都是熱門大明星。但這個劇情和類型,終究還是太老土了一些。
或者,套路本身就是算法所追求的吧。
《紅色通緝令》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是各種似曾相識。你可以在片中發(fā)行各種影片的影子,總覺得某個設(shè)定在哪部電影中見過,當你剛要喊出它的名字,他的套路可能又滑向另一部影片。
總之,這是匯集了各種熟悉影片橋段的套路大集合。
就像它的片名那樣,《紅色通緝令》是一部犯罪動作片。
或者說,這是一部俠盜題材,就像好萊塢之前拍攝的大量此類影片一樣,為了獲得傳說中的秘寶,一個能力超群的盜竊團隊,以他們的智慧和勇氣,巧設(shè)妙計,順利完成任務(wù)。
雖然過程充滿兇險,卻總能化險為夷,最終逍遙法外。
就是那種不講道理的動作爽片。
這種片子好就好在無腦,沒什么太深或太復(fù)雜的內(nèi)容,就是各種動作戲與冒險,驚險一輪接一輪,甭管合理不合理,只要夠熱鬧就行。
大家就圖一個樂呵。
尤其是,這還是個網(wǎng)飛特供,是在線上播放,你要真覺得膩了、煩了,還可以各種快進、跳進啥的,非常當代爆米花。
但是,《紅色通緝令》的遺憾,也恰好是這里。
你要是在三四十年前看到這樣模式的電影,確實還挺新鮮的,也會覺得過癮。
但是,時代真的變了啊!
這類俠盜片子,這幾十年也不知拍了多少部。
就好像豆瓣網(wǎng)友吐槽本片的橋段都是大數(shù)據(jù)算出來的。
看的時候,確實會有這種感覺。套路夾著套路,卻總是新意欠奉。
包括幾個角色的設(shè)定,也基本是復(fù)制了他們以往的角色形象,并不會提供給你太多新意。
巨石強森仍然是強壯可靠的打手,瑞恩·雷諾茲則是愛搞笑有點小嘴賤的搞笑擔當。
至于蓋爾·加朵,她繼續(xù)負責(zé)著美。
大家都各自在以往的角色框架中,復(fù)制了一次過去的自己。
觀眾倒是省事了,完全不用費神思考幾個角色的設(shè)定。
而作為本片的兩位主角,巨石強森與瑞恩·雷諾茲之間,還有意做出一些奇怪的曖昧感。
網(wǎng)友稱之為組CP或者強行搞基,但其實,這就是動作電影中比較常見的兄弟喜劇模式或者兄弟動作片模式,同樣是好萊塢的老套路。
以往好萊塢,大量的雙人動作片,其實都是這個套路,比如《絕地戰(zhàn)警》或者其他很多影片,都是這種類型。
兩個男演員,一個身手了得、卻一臉嚴肅,主要負責(zé)動作戲;另一個呢,則是為人滑稽,沒事喜歡講些笑話,主要負責(zé)搞笑。
一個嚴肅強大、一個詼諧有趣,這樣的組合非常安全,卻也是相當套路的組合了。
至于劇情本身,真的是沒有任何可以分析和拆解的??傊?,他們要搶到那個寶物,至于寶物是什么,其實也不重要。甚至在片中,角色自己都會拿“麥高芬”來吐槽這個事情。
就像我們之前說過的,其實這樣的電影每年都有很多,大家如果只是看個熱鬧,其實也還好。
只不過,網(wǎng)飛專門花這么多錢,找這么多明星,全球各地取景,最終仍然只是這種程度的套路大片,還是讓人覺得挺沒勁的。
前些日子接受媒體采訪,聊起為什么這兩年好萊塢電影的內(nèi)地票房表現(xiàn)越來越不行,反而是華語片更多賣座大片出來了。
一直覺得,其實這還是要分兩方面看。
一方面是,華語電影確實在文化上與我們有親切感,畢竟拍得都是自己的事情,是我們的生活。無論是情感傳遞,還是劇情以及人物關(guān)系,都會更容易接受,也更方便市場下沉。
另一方面,如今的好萊塢大片真的有些膩了。當年好萊塢大片大賣,也是因為影院觀影習(xí)慣剛剛興起,大家都想去電影院看個熱鬧,各種IMAX、3D等等好萊塢視覺大片,帶來的是一個以往從未體驗過的視覺享受。
但視覺享受帶來的熱情,總是會冷去的。真正可以吸引到大家的,最終還是影片本身,是劇情,以及劇情之后的人物以及情感。
而如今的好萊塢大片,只有各種翻拍、重制、續(xù)集、續(xù)集、更多的續(xù)集。
熟悉的故事、相似的人物、一成不變的橋段……
再精彩的內(nèi)容,在反復(fù)的重來之后,吸引力總是要下降的。
就好像這部《紅色通緝令》,看過之后,似乎又什么也沒看。
更像是把一大堆電影里相似的橋段,又重新在你眼前過了一遍。
但,真的有必要么?
這也是為什么之前力推《沙丘》的原因,也許,很多人覺得這是裝逼大悶片,沒什么劇情,但是,起碼在形式和風(fēng)格上,他有試著讓自己不同,去遠離常規(guī)的好萊塢科幻大片的套路。
也就是說,它可以拍成一個很通俗、很大眾、很主流的科幻大片,各種狗血與恩怨情仇做足就好。但是,影片還是盡量的保持了作者本人的風(fēng)格,并依靠這種風(fēng)格,來標簽自己。
還是那樣,電影的未來,終究是屬于不同的,即便這種不同,當下未必所有人都喜歡,但起碼,這是一種嘗試。
而不斷重復(fù)自己,則只能讓電影變得越來越老套、無趣。
慢慢,就沒那么愛了。
似乎,又有點扯遠了,但其實,就是那么一回事。
可能是這些年電影看得太多了,對我來說,保持新鮮感,始終是非常可貴的,它會讓人看到希望。
這也是,我為什么覺得《紅色通緝令》不行的原因吧。
當然,如果你就是想看個無腦動作片,勞累一天,打開電腦,一邊看著電影,一邊聊聊天、刷刷豆瓣微博,讓自己放松一下。
那么,這部《紅色通緝令》倒也是夠用。
就,各取所需吧。
責(zé)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