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提名今年陣容最強大的影片,這部《最后的決斗》一定位列其中。
導演是剛過84歲生日,從《銀翼殺手》到《異形》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經(jīng)典的雷德利.斯科特。
三位男主角:本.阿弗萊克、馬特.達蒙、亞當.德賴弗,都是妥妥的當紅一線。
女主角更是顏值演技都在線的小惡魔朱迪.科默。
但是,頂著閃瞎眼的陣容,這部高成本、大制作的影片在票房上可以說是相當慘烈,被同期上映的小成本影片《月光光心慌慌:殺戮》全方位碾壓。
按理來說,本片的爛番茄新鮮度85%,爆米花指數(shù)81%,國內(nèi)的豆瓣評分更是高達8.5分。
口碑和質(zhì)量都是相當可以的,這個票房不應該?。?/p>
難道說老雷真的已經(jīng)out了,大本和達蒙cp的票房號召力也不好使了?
首先,打眼一看,其實我們很容易能理解它票房遇冷的原因。
幾個關(guān)鍵詞排列起來:中世紀戰(zhàn)場,荷爾蒙爆棚的男主角打打殺殺,一個美女作陪,兩個半小時長。
聽著就老套又心累。
但看完電影之后,你真的要懷疑本片的宣發(fā)是不是有意為之。
當你從片名、劇情到卡司都想當然的以為這又是一部瘋狂展示男性ego的中世紀無聊故事時。
千萬不要忘了,雷德利.斯科特可是《末路狂花》的導演,他曾經(jīng)用兩個女人的生命故事重述了公路類型片。
《末路狂花》1991
而到了這部《最后的決斗》也是一樣。
整部電影從里到外,從形式到內(nèi)容都像是一個巨大的反諷。
故事改編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
在中世紀,一名騎士尚(馬特達蒙飾),指控曾是好友的鄉(xiāng)紳賈(亞當賴弗瑞)強奸了他的妻子,由于賈拒不認罪,最后二人展開了一場司法決斗。
而所謂的司法決斗,說白了就是你死我活的拼殺,誰贏了誰的話就是真的,而輸了的話,妻子就會因說謊而接受火刑。
光是這個故事簡介,其實就有很多的邏輯不通。
比如一場強奸案最后怎么就變成了兩男決斗,女性受害者去哪兒了?
又比如,司法審判的標準怎么就成了武力值比拼,誰強就是誰對?
這些看似都是中世紀的愚蠢邏輯。
但雷德利的厲害之處就在于,你跳出來看會清醒的說它蠢,
但在故事里,卻只會驚覺到一股熟悉感。
一切看似作古,又恰是當代。
影片在兩個半小時里對一場強奸案進行了三次重述。
以羅生門式的結(jié)構(gòu),讓丈夫、妻子、被告各自敘述了自己的版本。
但和《羅生門》的“真相是相對的”有所不同的是,這里的真相是確鑿無疑的,有且只有一個,它只能來自妻子瑪格麗特。
就像在第三個段落開始時,畫面長久的停留在“the truth”的字眼上,把一切都挑明了,并未打算制造任何懸念。
當然,這也讓很多人覺得影片的結(jié)論簡單又乏味,兩個半小時整一堆大場面。最后又端上來一盤“正確”的女權(quán)說教。
但它的高明和諷刺也在于此。
盡管我們都知道,在強奸案里,只有受害者的感受才是唯一的真相。
但雷德利卻用不偏不倚的敘述,成功制造出了三個“真相”。
沒有人說謊,他們都相信自己所看到的。
這才是真正讓人細思極恐的地方。
其實看到第二個段落,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非常有趣的現(xiàn)象。
根本不需要瑪格麗特這個女性角色出場,尚和賈的敘述已經(jīng)在互相推翻。
在頭兩個段落里,他們都花了大量的時間去鋪墊二人的關(guān)系。
什么曾經(jīng)是戰(zhàn)友,后來一個平步青云,一個一落千丈,最后又怎么怎么反目成仇。
在尚的眼中,自己是忠勇的騎士,敢于拼殺。
卻被賈擺了一道,對方不上場打仗只知道花言巧語,最后還搶了自己的官位,甚至強占他的老婆。
而在賈的世界里。
自己是風流倜儻的萬人迷,把昏聵的主子玩兒的團團轉(zhuǎn)。
好朋友尚則是個橫沖直撞,一根筋的莽夫。
自己幾次想幫他,他卻爛泥扶不上墻,還反過來在大庭廣眾之下大放厥詞,說他是馬屁精。
雷德利沒有在敘述里偏向任何一方,也沒有添加任何過分的信息和細節(jié)。
但單看他們的段落,自己都是天衣無縫的正義者。
終于,瑪格麗特這才出場。
她的故事里當然沒有高級權(quán)謀、英勇拼殺,更沒有社交辭令或大膽諫言。
只有丈夫、婆婆、生育和圍繞著強奸噩夢展開的敘述。
但這些“小事”卻平靜的揭露了一個事實:
當有毒的男子氣概一旦膨脹起來,甚至可以制造出幻覺。
在尚的敘述里,自己和妻子是英雄冢配溫柔鄉(xiāng),標準的言情爽文劇本。
但他所有意忘掉的,是瑪格麗特本是他為了嫁妝和生育娶來的籌碼。
被限制外出、限制衣著,還要在粗暴的床事中加禮貌假裝,更因為他的莽撞而跟著貶職。
而賈在自己的敘述里,拿的則是另一個言情劇本。
美艷嬌妻備受冷落,一朝為他傾倒。
而他就是情場浪子找到真愛,拯救對方于水火之中。
但實際上統(tǒng)共就兩三次的會面,說過一兩句話,就被賈腦補出天雷勾地火的劇情。
就拿一個非常微妙的例子來說:
為了顯示自己已經(jīng)冰釋前嫌,尚在聚會上突然讓妻子給賈獻上一吻表示友好。
這個吻被重述了三次,也就有了三種情緒。
在尚看來,這一吻是羞怯而禮貌的。
而在賈看來,則是小鹿亂撞,回味無窮。
但對于瑪格麗特的真實感受來說,則只有對丈夫的驚訝和對賈的不適。
瑪格麗特在自己的視角里,道出了男性愛情故事的真相——大量的自我感動,自我遮蔽,以及自負人格爆棚后的過度解讀。
但很諷刺的是,相當一部分觀眾還是會“衷情”于前兩種男性敘述。
因為在某種程度上說,它確實也是“真”的。
那是尚和賈僅能“看”到的,或者說愿意相信的。
所以,我們或可說這是一部需要形式和內(nèi)容,戲里戲外合謀去完成的電影。
當觀眾以為這又是好萊塢萬年不變的,流水的美女鐵打的男明星套路時。
大本,達蒙,司機三位一線大咖卻反其道而行之,甘當反派綠葉,去襯托瑪格麗特這朵紅花。
而另一面,當片中的瑪格麗特已經(jīng)作為受害者給出了真相,卻還是會有觀眾堅信兩個男性的敘述。
不自知的在戲外跨越了1800年去“延續(xù)”這場瘋癲的審判,更證明著諸如瑪格麗特的故事永不過時。
因為,一旦你下意識的站隊,也就進入了導演羅生門式敘述的圈套,變成了故事中在競技場上只會叫囂的觀眾。
那么,在瑪格麗特被強奸,但丈夫以此為由頭,和仇人展開拼殺的故事中,到底藏著怎樣的因果聯(lián)系呢?
那就是,當一個女人的傷疤成為戰(zhàn)斗的起因,勝利的榮耀卻歸于男人。
雷德利在這部電影中展示了權(quán)謀、榮譽、英雄主義,還有14世紀復合式盔甲的貼身肉搏。
但以上種種,都和那句“強暴的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男人的權(quán)勢”形成反諷。
因為,誰都能看出來,真正重要的恰恰是在歷史中被抹去的瑪格麗特。
她是丈夫完成個人英雄故事的一個踏板,只有活著才配被記錄下來。
也就和歷史一樣,是被人打扮的姑娘,更是勝利者的功勞簿。
就像當我們說歷史上似乎稀缺偉大的女科學家、女作家時,
卻不得不承認,譬如勃朗特姐妹、伍爾夫、蕭紅等等都是被歷史的敘述掃射后,沖出包圍圈的幾個零星火種。
這就是雷德利用中世紀故事道出的事實。
歷史的宏大敘事在某種意義上說,也可以是仿劣質(zhì)言情的自負騙局。
那么,再進一步說。
片中看似是反派的男人們也活在一個受騙的時代。
他們被“騎士精神”的洗腦,看不到自己發(fā)誓效忠的國王是個冷酷頑劣的小孩,領(lǐng)主是個荒淫無度的莽夫。
而所謂的正義、忠勇、榮譽則都是虛偽的把戲和面子工程。
就像塞萬提斯用一個因看多了騎士小說而瘋癲癡傻的堂吉訶德,來諷刺愚忠和謊言。
而到了當下,這種無限膨脹,將自身欲望合理化的“騎士精神”又不知道變成了什么樣?
也許就像影片失利的票房一樣,思考這些問題已經(jīng)太麻煩了,雷德利也預想到了。
他把種種復雜的反轉(zhuǎn),全部在最后簡化為一場你死我活的決斗。
這也很符合現(xiàn)代世界的邏輯——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再抓住其中的噱頭去偷換概念。
在審判中,瑪格麗特是否被強奸并不重要,人們真正關(guān)心的是那一句句的質(zhì)問:
“你有沒有性愉快”
“你是不是覺得他很帥”
“誰贏了我們就相信誰”
最后,一切都會變成一場站隊的狂歡,一場對受害者的盛大圍獵。
而如果雪崩了,每一片雪花都會是無辜的。
所以,比起一個真相為何的結(jié)論。
我們更應該警惕的,是不要成為一個不關(guān)心瑪格麗特的死活,只興奮的等待決斗的看客。
如果真的事已至此,這個故事里便根本沒有贏家。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