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最豐盛的一道“大菜”。
奧斯卡影帝影后扎堆,好萊塢一線明星團建。
都聽說了吧?
話不多說,直接盤:
《不要抬頭》
Don"t Look Up
Sir之前的前瞻你們應該都聽膩了。
如同報菜名一般的逆天陣容:
“小李子”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大表姐”詹妮弗·勞倫斯,“梅姨”梅麗爾·斯特里普,“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甜茶”蒂莫西·柴勒梅德,“A妹”愛莉安娜·格蘭德,“奧斯卡最佳男配”馬克·里朗斯......
還有被問了無數(shù)遍到底在哪里的“美隊”克里斯·埃文斯。
算上在《失控玩家》里的客串,桃總今年在銀幕上總共出現(xiàn)了32秒。
是誰的排面能湊齊這么多大牛?
導演亞當·麥凱。
北美電視頂流,NBC《周六夜現(xiàn)場》走出來的諷刺人才。
轉攻電影后,第一次獲得廣泛好評的《大空頭》一舉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等5項提名。故事聚焦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前后,資本家是如何暗箱操作以及政府的縱容包庇。
第二部政治諷刺作品,《副總統(tǒng)》,直扒號稱美國歷史上最有權勢、最神秘的副總統(tǒng),迪克·切尼。小道傳聞,小布什總統(tǒng)的很多決定,包括阿富汗戰(zhàn)爭、入侵伊拉克等都是由這位二把手定奪的。
△ 克里斯蒂安·貝爾為此足足增重40磅,獲封“橡皮人”稱號
總之,后期輕易不出手。
一出手就是伸往現(xiàn)實的最黑處。
(以下內容涉及深度劇透,還沒看電影的建議先收藏)
01
開場先把眼光拉到未來——如果全世界只有你知道末日將至,怎么辦?
12年前,《2012》提出過同樣假設。
并提供一個相對正常的模板:
專家發(fā)現(xiàn)危機,總統(tǒng)牽頭應對,政府積極籌備。
那天,一片山崩海嘯中,被挑選的部分人類,帶著整個文明的希望和怨恨,匆匆跑路……
12年后的他們也是這么想。
天文學教授“小李”(萊昂納多·斯特里普)和他的學生“小詹”(詹妮弗·勞倫斯)觀測發(fā)現(xiàn),六個月后,一顆彗星將撞擊并毀滅地球。
反復測算,末日推演精確到秒。
準確來說我們還有六個月十天
兩個小時11分41秒
倆專家迅速聯(lián)系上“相關部門”,準備開啟救世之路。
怎么救?
現(xiàn)實往往比科幻更荒誕。
第一條路,官方求助。
連夜專機趕到白宮,五角大樓將軍親自接待。
但總統(tǒng)“阿梅”(梅麗爾·斯特里普)要操心的事情可太多了,一個大法官提名人的丑聞都能讓她焦頭爛額。
世界末日?
拜托,這種傳言每天都有。
千言萬語化作一句,“靜觀其變”。
倆專家不懂,但大為震撼。
第二步,媒體曝光。
事件由《紐約先驅報》首發(fā),結果,閱讀量比天氣和交通新聞還要低……
倆專家的首秀,安排在最火的訪談節(jié)目。
呃,彗星撞地球?
Come on,放輕松,這專家大叔長得挺帥呀……
專家再次大為震撼。
觀眾并不在意,甚至想給你做點鬼畜。
幸好,形勢很快好轉。
白宮再次找來倆人,正式決定應對末日。
這態(tài)度180度大轉變不是沒有原因:
總統(tǒng)深陷性丑聞,民調支持率迅速下跌,急需一件國際性大事來轉移火力。
還有什么,比官宣的世界末日更重要的事?
還有什么,比拯救人類更大的功勞?
至于之前的種種疏忽,沒關系,可以找“NASA”負責人背鍋。
到這里,本以為事情總算是艱難地步入正軌。
方法不復雜:發(fā)射航天飛機,裝上核彈,將彗星炸走,完事。
可就在火箭升空當天。
又又又出現(xiàn)變數(shù)——火箭們,掉……頭……了……
這變數(shù),是比總統(tǒng)還牛逼的人。
科技巨頭公司的CEO(馬克·里朗斯 飾),兼總統(tǒng)背后的最大金主,告訴總統(tǒng),這顆彗星不能被炸毀。
因為,上面都是錢??!
……
至此,已經沒人關心末日本身。
它像一劑成分未知的催化劑,加速著人性的瘋狂異變。
底層的,分裂、暴亂、失序;
中層的,選邊站隊,瓜分利益;
頂層的,政治作秀,人心蠱惑……
看到這里,大概很多人的想法都只剩下一個:
毀滅吧,趕緊的。
02
這部電影的評價也是兩極。
喜歡的人,說它是“最好看的政治諷刺喜劇之一”。
差評,則認為這是典型堆明星的壕氣爛片。
導演在接受采訪時說,這部電影就是要影射現(xiàn)實,與他的《大空頭》與《副總統(tǒng)》一起,構成“怎么會這么操蛋”三部曲。
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前兩部,包括大部分政治諷刺影視,效果常常是“居然是這樣”,或“我就知道是這樣”。
《不要抬頭》則會讓觀眾無奈搖頭,“嗯,好像真是這樣”。
實在有些“陰差陽錯”。
導演和演員原本想做一部反思地球氣候危機的電影。
誰知,正好撞上疫情。
這不就是眼前的現(xiàn)狀嗎?
政治家。
金發(fā)白人總統(tǒng),傲慢,自負,她的草包兒子擔任白宮幕僚,浮想翩翩。
資本家。
打斷發(fā)射計劃的手機開發(fā)大佬,對標人物疑似馬斯克、蘋果的庫克、亞馬遜的杰夫·貝佐斯......
總結——有錢,真的是萬能。
人前,他是發(fā)布會都會緊張到結巴,看似人畜無害的白人老頭。
人后,財富也漸漸助長著他心底的狂妄,將末日視為自己商業(yè)帝國的試驗田。
媒體。
演播室布置得像模像樣,對外宣稱,“我們是正經的新聞節(jié)目”。
口號,則是將娛樂進行到底。
實則,不過桌底摸大腿的虛偽名利場。
三方“努力”下,共同創(chuàng)造一個怎樣的世界?
娛樂至死、利己主義、極端狂熱、陰謀論滿天飛……
陌生嗎?
此岸彼岸,一點都不。
現(xiàn)實中那些“叫不醒的人”,在電影中被精煉地具象化為一個個荒謬的陣營。
“抬頭派”。
“不要抬頭派”。
以及,美隊客串的,“假裝理中派”。
這或許便是《不要抬頭》讓人細思極恐的地方:
面對復雜萬變的人性,完全未知的末日,我們的世界卻反復陷入如此穩(wěn)固又絕望的“三權鼎立”。
聯(lián)系現(xiàn)實,這固然令人毛骨悚然。
但Sir還想再追問一點:
刺痛現(xiàn)實,就是“諷刺”嗎?
或者說。
這樣的“諷刺”,足以稱為高級嗎?
03
這無疑是一部火力全開的政治諷刺喜劇。
諷刺的精髓,在于諷得巧妙,刺得尖銳。
而《不要抬頭》,只做到了刺得精準。
手法的精準:
像一部精心安排的網絡段子集錦,每一段,都噱頭十足,主題明確。導演不愧是現(xiàn)場喜劇節(jié)目出身,懂得如何選擇材料,反映現(xiàn)象,并在短時間內,有效果地輸出。
更是視角的精準:
電影以航天專家的視角展開。
妙就妙在,這既非草根逆襲的末日神話,也并非大神開掛的正邪對決。
電影始終在呈現(xiàn)“無力感”。
一群學術精英,邁入權力斗爭的無力;
一群有能力的人,觸碰到自己能力極限的無力;
以及,始終控制著這個地球的人類,逐漸被推向失控邊緣的無力……
正如那個貫穿全程的荒唐段子:
五角大樓的軍事將軍,拿著白宮免費的零食,向來訪者騙幾塊錢。
為什么?
只有白宮常客,才知道這里零食免費。
他自己便是其中之一。
權力是他炫耀的工具,同時,也是他僅有的救命稻草。
可惜,電影里類似具有深意的筆墨不多。
大部分是已知現(xiàn)象的總結和重復。
Sir傾向于這是一種高明的“拼盤電影”。
每一個角色的塑造,說好聽點,是現(xiàn)實印象的集大成代表。
直白點,也是刻板印象。
政治家要么胸無點墨,要么胸有城府,天天像個邪教頭子拉選民;資本家只有利益,沒有人性,每天就想著怎么利用科技監(jiān)視人民;媒體全部唯流量論,“娛樂至死”社會的最大幫兇......
唯一一個沒有出現(xiàn)過瑕疵的好人,是好萊塢的“神奇黑人”。
“神奇黑人”這一概念最早由克里斯托弗· 約翰·法利提出,用以指好萊塢電影中經常出現(xiàn)的為白人主人公提供幫助的黑人配角固定形象。
就連結局,也只是停留在各打五十大板的端水分裂:
地球毀滅,坐上逃生飛船的都是有錢有權的白人。
主角們留在地球舉家團聚,各自懺悔禱告,場面溫馨。
當你以為結局是值得唏噓的,彩蛋又當場給你一巴掌,將前面整部電影完全推翻。
你以為它帶著批判之勢,其實,不過是順勢崩壞,給這混蛋的世界再添一把火。
那么,怎樣算高級的諷刺?
Sir猜導演自己知道。
因為電影里小李子在電視直播節(jié)目里咆哮演講,這一段其實是致敬經典影片《電視臺風云》中的Mad as Hell(憤怒至極)演講。
原片極為諷刺。
又名“一名電視主播之死”
電視臺老王牌主播,即將被電視臺解雇。
得知消息的他十分憤怒,第二天的節(jié)目他向觀眾們預告,自己即將在下一期節(jié)目直播自殺。
而等到下一期節(jié)目,他不僅沒有按照電視臺的要求道歉,反而更加惱羞成怒,大放厥詞,將矛頭直指當代美國的種種弊端。
結果呢?
這一舉動不僅沒有帶來死亡,加速退休,反而被新來的女制片人看中,主播因此獲得巨大流量,再一次成為當家王牌。
電視臺甚至為他專門打造了一個“噴子”節(jié)目,讓他在里面噴天噴地噴空氣……
“我已經瘋了”,成為新節(jié)目的slogan。
1976年的作品,過程或許粗糙。
但的確觸到諷刺的更深層——猙獰著刺向別人的同時,更狠狠地,將悲劇矛頭狠狠扎向自己。
當然,即使《不要抬頭》離優(yōu)秀仍有距離。
Sir仍會安利毒飯們親自去看看。
它是怪異的,奇觀的,聒噪的,更是當下稀缺的。
正如導演自己對作品的解釋:
“我的目標是帶觀眾穿過整座游樂園,最后抵達垃圾場?!?/p>
如果聯(lián)系現(xiàn)實。
這句話或許得倒過來說:
《不要抬頭》帶我們穿過整座烏煙瘴氣的垃圾場。
到頭來才發(fā)現(xiàn)。
“垃圾場”,便是我們眼下最受歡迎的游樂園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超有錢婆婆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