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影探(ID:ttyingtan)
作者:阿飛
電影圈一大共識,拍攝有三難:小孩,動物,水。
隨便沾一樣,電影就有夠費勁的。
畢竟,不是誰都有李安那個水平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來了個全套難題,還拿了獎
可偏有人頭鐵,一口氣請了四個平均年齡10歲的孩子們來當電影主角。
結(jié)果,導演真是撿到了寶。
孩子們貢獻了一場影帝影后級別的驚悚表演。
更意外的是,這個驚悚片因為他們的表演更顯詭異。
觀影中,幾次讓人心頭一顫。
這些孩子們到底是“表演”?還是“真實反應”?
所以,準備好,千萬,別被嚇到——
無辜者
2021.9.3 挪威
挪威版《怪奇物語》
“挪威版《怪奇物語》?!?/strong>
“[新變種人]的正確拍法。”
看過[無辜者]的影迷大多都有同樣的共識。
其實,“孩童+超能力”這個題材算不得新,可也著實不好拍。
超英史上最大敗筆,[新變種人]就是最反面的例子。
孩子們的善惡邊界模糊不清,以及無法掌控巨大能量,本可以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但,導演只想著如何用CG特效放大“超能力”,卻忘了模糊邊界的童真善惡才是重中之重。
[新變種人]
而這,恰是[無辜者]的成功之處。
它不以“超能力”為噱頭,而是冷冽地記錄了一群孩子們的日常生活。
“超能力”是他們的玩具,是他們心照不宣的小秘密。
當他們在玩耍中,模糊的善惡觀一點點清晰起來,伴隨著超能力的能量爆炸,一切變得不一樣了——
伊達不喜歡新家。
小區(qū)里的小朋友冷漠地排斥她。
家里,父母一心只照顧自閉癥的姐姐安娜。
沒有陪伴的伊達很孤單。
一次,小男孩本杰明叫住了孤零零的伊達,邀請她一起去樹林的樹屋玩耍。
一來一往,兩人便成了朋友。
后來,伊達帶姐姐安娜下樓玩,又結(jié)識了小女孩愛莎。
四個孩子在悄悄試探間,彼此相識,結(jié)成了小團體。
不再孤單的伊達,有些喜歡這個新家了。
她覺得自己的這兩個新朋友很特別,就連自己一直不喜歡的姐姐也變得有些不一樣了。
因為,他們都有超能力。
愛莎有讀心術(shù),她可以聽到失去語言功能的安娜的心里話,也可以聽到本杰明的心聲。
本杰明的超能力要更強些。
他不僅可以用意念操縱物體,還能操縱人心。
唯有一點,他聽不到安娜的心聲。
四人將“超能力”視作他們間的小秘密,常常將它當作游戲玩樂。
直到一次游戲,打破了四人的友誼。
一天,四人去森林又玩兒起了“讀心術(shù)”游戲。
伊達在安娜耳邊輕聲說話,讓遠在幾百米外的愛莎和本杰明來猜。
伊達開玩笑對著安娜說:“本杰明是大笨蛋”。
愛莎猜了出來。
同時,本杰明也讀到了愛莎的心聲。
他十分生氣,一怒之下利用超能力攻擊了伊達和愛莎。
?此時,一直癡癡傻傻的姐姐安娜突然覺醒般護在了愛莎面前。
敵不過安娜的本杰明悻悻而歸。
四人友誼開始出現(xiàn)裂痕。
之后不久,一起起命案發(fā)生了……
不寒而栗
&&&以下內(nèi)容涉及劇透<<<
從一開始,電影就坦蕩地交代了作惡的主角。
那么,不靠大殺特殺的血腥和故弄玄虛的懸疑。
[無辜者]靠什么驚人一身冷汗?
心理驚悚。
電影不疾不徐地一層一層鋪墊,利用氛圍營造出不寒而栗的壓抑感。
觀眾在知道故事發(fā)展的情況下,依舊感受到了深深的恐懼。
其實,整個故事很簡單——超能力加成下,善與惡的對戰(zhàn)。
電影里,愛莎與本杰明分別代表著善與惡的兩面。
兩人有相似的背景:同樣是單親家庭,同樣的移民背景,同樣被當?shù)嘏艛D。
他們早早就看清了世界的規(guī)則,感受到現(xiàn)實的殘酷,但兩人選擇了截然不同的兩條路。
愛莎總能共情處于弱勢情境下的人,所以,是她先牽起了安娜的手,告訴其他人安娜的內(nèi)心。
其實,她一早就看出了本杰明內(nèi)心的暴戾。
所以,她搪塞自己猜不透本杰明,目的是為本杰明留有余地。
她是害怕本杰明的。
所以,在第一次的“讀心術(shù)”游戲時,她躲開了他。
可當她“感知”到本杰明傷人后,在沒有安娜的保護下,她下意識跑去指責本杰明。
這是本性驅(qū)使下,對暴力的斥責,以及想要拯救本杰明的善心。
瞬間的反應,讓愛莎忘記了自身的安全。
本杰明的惡已經(jīng)失控。
電影對于“惡”的呈現(xiàn)從不具像化,甚至放棄過多的渲染。
因為“惡”的恐怖不在于能力的強大。
而是它的不受控,以及無意識。
所以,本杰明所有“惡”是瞬間發(fā)生的。
電影里最震撼的一個情節(jié),本杰明弒母。
他用超能力玩著爐臺上燒得滾燙的鍋,母親不小心被燙傷,他笑看母親的痛苦,像看一場有趣的滑稽劇。
母親訓斥他的無情,他瞬間憤怒,轉(zhuǎn)而攻擊母親。
當母親暈倒后,他繼續(xù)用玩樂的心態(tài)折磨母親——一鍋熱湯澆在母親身上。
他有過短暫的恐慌,流淚后悔,還用毛巾擦拭母親的傷口,那是他僅存的倫理良知在彌補。
但瞬間,作惡的刺激感占據(jù)上風,他感到了這個過程難以名狀的快樂。
之前積壓的憤怒一點點蠶食他,超能力的強大讓他獲得了權(quán)力支配的樂趣。
于是,當母親恍惚間求救時,他一邊冷眼看著,一邊吃著飯,任由母親身體漸漸變涼。
本杰明的“惡”,是失去了同理心的玩樂。
對他而言,貓、人,甚至家人,都可以殺死,傷害。
他用暴力讓所有人必須臣服,不可以說自己壞話,不可以背叛自己……
因為他身上的疤痕早已教會了他,暴力是可以被允許的。
他在學習,報復。
如果說,愛莎和本杰明是善惡的極端代表,那伊達就是那條模糊的邊界。
所以導演設置了一點:伊達是四人中唯一一個沒有超能力的。
沒有超能力的她一直用中立視角來看待這場“戰(zhàn)爭”。
某種程度上說,伊達和本杰明是一類人。
他們都有一點點陰暗的壞心思。
伊達討厭姐姐奪走了父母的愛,于是會偷偷掐姐姐,或者將碎玻璃塞進了姐姐鞋子里。
眼看著伊達逐漸被本杰明影響。
兩人關(guān)系因為一件事發(fā)生轉(zhuǎn)變:本杰明殺貓。
當伊達目睹本杰明一邊殘忍殺貓,一邊享受地玩樂時,她一陣慌張。
她見到了“惡”在最極端下的傷害,生命被蹂躪踐踏。
這個行為喚醒了她的同理心。
她隱隱有些反感本杰明了,想要避開他。
之后,她見證了本杰明的失控。
她開始意識到,自己不能理解本杰明的快樂,但她能共情被害人的痛苦。
她和本杰明不是一類人。
正是源于對痛苦的理解,伊達學會了善良的柔軟。
[無辜者]完整地呈現(xiàn)了一個孩子的善惡抉擇。
成人失位
[無辜者]無疑是殘酷的。
甚至,有些令人心理不適。
它直白且不加任何修飾地道出了一點:孩童是沒有道德感的。
成年人經(jīng)過文明的教化,賦予“天真”正向的意義。
理所應當?shù)叵嘈藕⒆觽兪潜拘韵蛏频摹?/p>
但天性,難以捉摸。
所以,我們看[狩獵]、[壞種]時產(chǎn)生深深的懼怕感,不是“惡”太殘忍,是行惡之人太出人意料。
[狩獵]
很多時候,孩子們的行為是一種趨于本能的索取。
善與惡的抉擇是在后天的一步步學習而來的。
這“后天”是環(huán)境,也是教育。
電影里,愛莎比本杰明更容易劃向“惡”的深淵。
她不僅單親、被排擠,還患有白癜風。
可她生長的環(huán)境里,母親總是用最大的溫柔給予她安全感,讓自己受到的傷害不加注到孩子的人生里。
所以,即便環(huán)境惡劣,愛莎依舊學到了愛人的能力。
同樣,伊達本性里有“惡”的成分。
但家庭的和睦始終攔住了她的暴戾,父母不會因為有病的孩子而放棄去愛,也會在脾氣暴躁后真誠的道歉。
父母的愛看似沒起到絕對性作用,但早已悄悄改變了她。
所以,最后伊達學會了愛莎的勇敢,決定利用自己的“心機”,徹底解決“惡”。
出門前,她擁抱了母親,對姐姐說了抱歉,像一個勇士般做赴戰(zhàn)場前最后的道別。
徹底告別了過去的自己。
那本杰明的世界呢?
臟話,暴力,毫無關(guān)心……
從未體會過善意,又談何學習呢?
本杰明的墮落并非是一種必然。
他曾有過流淚、懺悔的瞬間,但這些微弱的“善”從來就沒被人悉心呵護過。
可以發(fā)現(xiàn),整部電影中,大人們都是背景般的存在。
他們“愛與憎”的澆灌是毫無意識的。
這并非是表達成人的漠不關(guān)心,而是敘述一種視角:孩子們的成長永遠在父母不經(jīng)意的教育下進行著。
大人們從未知曉孩子們的世界經(jīng)歷了怎樣的波濤洶涌。
就像那些離奇的命案,他們怎么也想象不到會是一個孩子造成的。
大人意識不到安娜的超能力
這也讓結(jié)尾一幕迸發(fā)出來極強的沖擊感。
本杰明與安娜在用超能力對戰(zhàn),越來越多的孩子加入“戰(zhàn)爭”。
而陪伴在側(cè)的家人根本沒意識到這場“戰(zhàn)爭”的發(fā)生與結(jié)束。
[無辜者]從不一驚一乍,使用最低級的驚嚇手段。
它是徐徐的逼近,讓一切與平常無異,難以察覺。
某個瞬間,等你回想時,便發(fā)現(xiàn)一切詭異之處。
那種倒吸一口涼氣的后知后覺,才是最觸人心的恐懼。
可以說,[無辜者]是成功的。
無論是娛樂層面,還是人文層面。
它既做到了故事層面不晦澀,同時對孩童心理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探究。
你我都知,能做到這一點的電影,少之又少。
(無辜者)
看更多精彩影評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