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開年,就被2個家庭刷了屏。
“天才兒子”的金家,沒了操心一輩子的女主人。
男主人愁著怎么接發(fā)病住院的兒子金曉宇回家,也擔(dān)憂著兒子的翻譯工作;
多年尋子的岳家,多病多災(zāi)的生活,更是一團亂麻。
老父親癱瘓,老母親摔了胳膊,大兒子失蹤,老婆在工廠洗海帶。他自己呢?邊找兒子邊在北京打零工——扛沙袋、扛水泥、搬建筑垃圾……
你聽:
與命運抗?fàn)庍^的人。
說出的話,總有著金子般的內(nèi)核。
金父:不讀書不上大學(xué)不工作不成家,我們都能接受——只要他活著。
岳某:我也不覺得自己可憐。我只是好好干活,我不偷不搶,靠自己的力氣,靠自己的雙手,掙點錢,掙了錢找孩子。就是為了生活,為了照顧這個家。
這刷屏的背后,何嘗不是一份照見自己的共情。
疫情讓社會褪去了一些成功學(xué)色彩,讓人們越來越珍惜生存與生活的本質(zhì)。
當(dāng)現(xiàn)實投射回虛構(gòu)。
回看2021國產(chǎn)熒屏,也有變化。
咂摸老板風(fēng)姿的劇不見了,咂摸生活的劇更多了。懸浮狗血的陷阱少了,實心實意的親情多了。
可生活的劇,好拍不?
李安說,拍電影和回家,后者更讓他無法懈怠。
因為家是很多矛盾、情緒的集合。
有時往往一件小事,都讓人難以衡量與把握。
其實一家人住在一個屋檐下,照樣可以各過各的日子,可是從心里產(chǎn)生的那種顧忌,才是一個家之所以為家的意義。
《飲食男女》
家不好拍。
一個能留住觀眾的家更難。
春節(jié)將至,今天的盤點再應(yīng)景不過:
2021年國劇里的幾個家。
看了,說不定你會想要。
喬家
第一個你肯定想不到,喬家。
沒錯,出自后來玩狗血,把開局8.7高分?jǐn)〉?.7的《喬家的兒女》。
前10集,Sir是真心喜歡這家。
尤其喜歡這家的圍墻。
比周圍的都低,外墻也沒鄰居家氣派。
墻上還擺著幾盆看著不打眼的綠植,仔細(xì)看,還有一盆菊花腦。
(南京有句諺語,“南京人,不吃草,不吃魚肉愛吃草,枸杞萎蒿菊花腦。”)
喬家,70年代南京市區(qū)的一棟老屋。
不大,2室一廳,卻帶個小院子。
這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
女主人生了一大堆孩子,最后一胎時,死在產(chǎn)房。
留下嗷嗷待哺的老五,還有2兒2女。
偏偏,這家的爹又是個愛賭的鬼。
家里有好吃的,他絕不虧待自己。
五個娃擠一屋睡,他獨睡一間;五個娃平分一碗飯,他獨吃一大碗。
日子的苦,分好幾種。
外人眼里,喬家其實不算差。
工廠福利不錯,房子帶院子,空間也不算局促,雖然日子拮據(jù),但吃穿不愁。
但外人看不見的,是孩子們。
當(dāng)為人父母卻只愛自己,那能給孩子吃上飯、睡上床就不錯了。
大哥一成,12歲就明白了父親的不可靠。
他身上的衣服總是不合身,從來沒穿過一雙渴望的白球鞋。
一回家不能馬上做作業(yè),得先給弟妹燒飯,再給老爹燒洗腳水。
天冷了,想著暖氣片該換,想著弟弟妹妹該添衣;
想著家得有個樣子,所以問鄰居討來菊花腦的種子,又到街心的花圃挖土,種在圍墻上。
小小年紀(jì),他扛起了不爭氣老爹該扛的責(zé)任。
人如其名。
一成,不僅成了模范的哥哥,還成了一個“要強的媽”。
他無師自通地成了“家長”,也無師自通地構(gòu)建了兄弟姐妹的親情。
這份親情的名字叫:
“天雷都打不散?!?/p>
這是劇里給喬家兄弟姐妹的第一個鏡頭。
一個仰拍。
一成仰頭看著塑料棚上的水,水后面還有一片樹影;
一個俯拍。
弟弟妹妹圍攏過來。
這個鏡頭,暗示了他們的成長將在未來擰成一股繩。
時光如水,細(xì)節(jié)如詩。
三麗、四美,小時候沒人梳頭,倆人就互相梳。
二強,一夜長大被一成撞見……大哥默契地甩給他一條干凈褲衩,悄悄把門帶上。
也別覺得大哥就沒人疼。
懂事的妹妹們成年早,知道大哥要高考,會給他準(zhǔn)備補腦的核桃,盡力創(chuàng)造學(xué)習(xí)備考的環(huán)境。
讓我們把鏡頭再拉遠(yuǎn),再看看這個家。
仍然有它的破敗與拮據(jù)。
可天晴時,門上的玻璃、旁邊的窗戶,都被光灌了個透。
圍墻內(nèi),弱小的孩子們像墻上的植物。
他們天生地養(yǎng),又彼此依靠。
扛過了吹進墻頭的大風(fēng)大雨。
一成,你從來都是怕欠別人的情??墒侨诉@一輩子,哪能真的孤獨到老,誰也不求,誰也不靠呢?生而為人,本來就是要吃盡千辛萬苦,身邊有人相互幫襯照應(yīng),彼此扶持,是福氣。
丁家
一個數(shù)據(jù)。
去年國產(chǎn)劇,一共有1049部。
而過8分的,不過10部。
其中,就有一部收視平淡、評分卻堅定的《您好,母親大人》,8.2。
年初,逆襲成為春節(jié)檔票房冠軍的《你好,李煥英》,讓人記住了賈玲的母親。
去年10月這部《您好,母親大人》,讓人記住了江蘇江城的丁碧云。
劇,改編自作家不良生在母親去世后,在豆瓣記錄的小事集:
《云上:與母親的99件小事》。
不需要煽情,因為母親仿佛流水賬的細(xì)節(jié),自帶深情。
你燉鯽魚湯時應(yīng)該加冷水而不是開水,用水壺煮雞蛋之后燒開的熱水要趕緊灌注到水瓶里留著晚上洗漱用,洗衣服時應(yīng)該舀幾勺洗衣粉或倒多少洗衣液,晾曬T恤衫時不要將衣架從領(lǐng)口硬塞進去而要從腰圈套上去才不會撐垮領(lǐng)口,梳洗臺上牙膏牙刷的擺放位置,換季時如何儲藏洗凈晾干的衣物,暴曬后的棉胎應(yīng)該等熱氣散去之后再封緊扎好收進儲物柜,折疊襯衫和毛衣的手法,每晚臨睡前打開一盞微渺的節(jié)能夜燈……
這些細(xì)節(jié),組成了丁家母子的30年。
母親丁碧云,中學(xué)輟學(xué),跟著鎮(zhèn)上老裁縫學(xué)手藝。
她原本以為,和闊綽男友結(jié)了婚,就能過上幸福生活。
沒想到,孩子出生3年,老公就成了酗酒打牌的無賴,還和飯店里的女幫工搞在一起。
丁碧云也是個倔脾氣,立馬凈身出戶,給兒子改了姓。
所以,丁家=丁碧云+丁小軍。
單親家庭的生活從來不易,更何況,這位母親連房子都沒有。
他們住過蘇北農(nóng)村,丁小軍的外婆家;
住過鎮(zhèn)上60塊一個月的小單間,廚房還是露天的。
“家”總是變,生活總是漂泊。
但怪了,家的味道,一直留著。
它是過年時,電視里趙本山和范偉的春晚小品。
是過冬時,暖被窩用的熱水壺。
是停電時,一起對著床單扮出的動物手影。
所以家不是死的建筑,甚至,不需要“同一片屋檐”。
有人就有家。
有細(xì)節(jié)就有家。
家,是母子生活細(xì)節(jié)的總和。
《母親大人》足夠細(xì),也足夠誠實。
這個家,讓很多觀眾回憶起了“相似的母親”。
這位母親溫柔恬靜,很少跟人紅臉。
可瘦弱的身影里,又藏著一顆自尊倔強的心。
以及隨著生活,日漸增長的小智慧。
買豬肉,被老板嫌少不壓秤,她不鬧不賴。
讓再添上點豬油。
這樣的母親如此平凡。
但她又覺得自己如此不凡。
因為兒子。
丁小軍,是丁碧云人生最好的作品。
他從小和父親接觸不多,連稱呼都是別扭的“那個人”。
所以他從小想做的,是另一個人。
這個人和母親一樣,善良,有原則,話也少。
他從小懂事,下雨天睡不著,因為擔(dān)心加班沒回家的媽媽。
怕媽媽辛苦,吃蘋果要給媽媽留一半。
有肉吃,更要留。
一個不完整的家庭,母子彼此呼應(yīng)了一份完整的愛。
很多年過去,這份愛沒有消磨只有增長。
母親生病患癌,他帶媽媽去化療。
路不平,丁碧云坐電動車顛得腿疼。
兒子也疼,但一點不想表露出來。
于是他東看看西看看,就是不看母親的眼睛……
所以你問我什么是“大”。
大,其實就是小。
《母親大人》一個大字,用了99件小事來拍。
為什么是99?
因為中國人的老話,“九九”缺一,不夠圓滿。
疫情年,發(fā)生過多少不圓滿,Sir不想回憶了。
此處,希望看到丁家的觀眾們,能在不圓滿中回憶起屬于你的一份圓滿。
堅信這份圓滿,永不消磨。
陳家
陳家有藥香。
進來的人一問,再多的郁結(jié)不暢,也能通一把。
陳家,來自去年評分最高的華語劇,《俗女養(yǎng)成記2》。
第一季播出,破了13年收視紀(jì)錄,第二季繼續(xù)優(yōu)秀,豆瓣9.3。
陳家離得有點遠(yuǎn),在海峽彼岸的臺南鄉(xiāng)下。
可觀感,卻如此熟悉。
豆瓣有這樣一條評論:
這劇太神奇了,明明處于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卻能看到成長過程的相似性,并且對當(dāng)下的焦慮和困境產(chǎn)生共鳴。@一口大井子
陳嘉玲,39歲,辭職分手,回到離開多年的臺南老家。
家的前廳是一間中藥鋪子,后院是一家人吃住的地方。
《俗女》用2個家交替穿插,展現(xiàn)了陳嘉玲的過去和現(xiàn)在。
第一季,重點在陳嘉玲小時候的家。
那是39年前,陳嘉玲之所以成為“陳嘉玲”的線索。
她有足夠任性的資本,因為從小家里不缺愛。
爺爺對自己孩子總板著臉,可對嘉玲就哄得不行,每天下午放學(xué)后,嘉玲要看電視,他就在門口幫孫女放風(fēng);
從小就跟奶奶睡的她,更是不缺呵護。
唯一嚴(yán)厲點的,應(yīng)該是媽媽。
怕女兒讀不好書,步自己后塵,又怕女兒大學(xué)選太遠(yuǎn),不好照顧。
為這,還一度聲稱要斷絕母女關(guān)系……可你看,斷得了?
不管是離家還是回家,還不是前前后后進進出出,張羅行李、飯菜。
嘉玲的爸爸,也是個老好人。
膽子小,總守個中藥鋪子。
沒脾氣,女兒受欺負(fù),他居然先跟人家道歉。
文化也不高,跟嘉玲沒話題,只知道一味僵硬地,滿足女兒心愿。
這樣的女兒,長大了什么樣?
脾氣倔,心眼直,安全感足。
陳嘉玲39歲敢悔婚,敢裸辭,敢離開大城市。
敢破,也敢立。
沒有當(dāng)初那個舊家,哪會有第二季陳嘉玲緩慢筑起的新家。
第二季,陳嘉玲留在老家,花全部積蓄買下一棟小時候害怕的“鬼屋”。
它見證了陳嘉玲終于和自己和解,見證了一場“俗女的養(yǎng)成”。
戲里戲外,兩位“俗女”。
《俗女養(yǎng)成記》原型小說作者在書里坦白:
那張優(yōu)秀又好命的女人藍圖,我勉力跟著長了大半輩子的,我看也就這樣算了,長成了的部分沒讓我容易多少,長不成的那些顯然這輩子就不干我的事。
在此鄭重邀請你,把握有限的今生,先一起聳聳肩,挺這個既優(yōu)秀又普通的自己一把,那些需要努力的事,反正放一陣也不會有人偷做了去。
世俗來看,陳嘉玲的人生是一種“倒退”,一種“不安全”。
放棄臺北高薪工作,放棄家庭優(yōu)渥有感情基礎(chǔ)的前男友,放棄一些被人們認(rèn)為是人生安全要素的東西……
但話又說回來。
世間所有的安全和進步,最里面包裹的是啥?
不就是一口氣,一口底氣。
“不安全”的陳嘉玲。
還住“鬼屋”。
還活出一種高級的安全感……
(你想想,編劇這么費勁做暗喻,究竟想告訴你什么)
第一季最后。
兩個陳嘉玲為“鬼屋”刷漆。
這一幕本該挺驚悚……但一大一小的她倆,聊出了一種溫度。
你是從幾時開始忘記了
忘記了
這輩子其實很長
長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來
做夢又醒過來
這輩子其實很短
短得你沒時間再去勉強自己
沒時間再去討厭你自己
說完三個家。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家”這個平凡的字,濃度變高了。
變得和一個詞很像,很平凡的同時,又很高——生活。
它們同屬于一個海平面。
海漲潮了,讓你看到親情閃爍的高光時刻;
海落潮了,又讓你看見散落一地的煙火氣。
Sir要說的最后一個“家”,也是個小家。
也有著它的高光時刻,和它的煙火氣。
推開這扇門。
門后,站著這家最小的孩子……
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編輯助理:莫妮卡住了
責(zé)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