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yè) 活動 項目 快訊 文娛 時尚 娛樂 科技 汽車 綜合 生活

麻雀啄牛屁股的文牧野,把《奇跡·笨小孩》拍絕了

2022-02-02 13:38:06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請允許我爆一句粗口。

文牧野真的是麻雀啄牛屁股——雀食(確實)牛~。

《奇跡·笨小孩》不那么適合春節(jié)檔,但絕對是部好電影,易烊千璽也許會起飛。

與《我不是藥神》相比,《奇跡·笨小孩》有很多不足,但是就一部主旋律命題作文來說,文牧野把好電影該有的東西做到了極致。

《我不是藥神》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有一種病無法醫(yī)治,那就是窮病。

而《奇跡·笨小孩》透過景浩之口道出了《我不是藥神》的疑問的答案,“會好的。”

《奇跡》便是圍繞“會好的”來完善“誰沒有個難處”,但這種悲情的底色是積極。

正是因為積極才能創(chuàng)造奇跡,正是因為是笨小孩的積極創(chuàng)造的奇跡才惹人心酸又激人勵志。

文牧野像個鬼手裁縫,把現(xiàn)實中不稱心如意的七零八落縫合起來。

有景浩背負的責(zé)任,有汪春梅因聽力障礙受的歧視,有張龍豪這樣有前科的再就業(yè)人員,有張超、劉恒志“干一天,闊以玩三天”的三和式大神。

如果只是單純地展示他們的格格不入與得過且過,《奇跡》必然會落入俗套的煽情,最后大家抱在一起哭,高喊“我行,我不是一般人?!?/span>

然而文牧野的高明之處就在于,用他們的不如意做動力,讓景浩這臺縫紉機轉(zhuǎn)起來,再用黑色幽默這根紅線縫起來,最終織成一件看起來不好看但經(jīng)穿的衣服。

這就是文牧野的電影,從來不對現(xiàn)狀妥協(xié),片中的他們都是邊緣人物,處在社會的最底層。

他們無一不是為生活掙扎,在人性之間游走的“螻蟻”,他們是心有殘缺的緲緲眾生,是渴望救贖的無名小卒,是陰沉絕望的萬家燈火。

生活的壓力稍大一點就有可能將他們壓垮,但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法去改變一成不變的環(huán)境,并且把苦難變成了笑料。

如好景電子廠遭到一伙小流氓鬧事,一開始他們趾高氣昂,可是廠子的員工們也不是善茬。

梁叔溫文爾雅,一邊勸架一邊將桶扣在對方頭上;汪春梅堅韌樂觀,一招一式之間盡顯巾幗不讓須眉的本色。

張龍豪有污點,拒絕與人交流,但接受自己過去的廠子遇到了麻煩,他會用拳頭挺身而出,即使有可能再次進去,也沒有絲毫猶豫。

小流氓被趕走后,他們站成一排,老的老小的小,看起來是十分怪異的組合,但他們卻笑得很開心,因為沒有什么比快樂還難。

景浩的快樂是妹妹的健康,汪春梅的快樂是兒子的懂事。

梁叔的快樂是家庭的渴望,張龍豪的快樂是被人接受,張超、劉恒志的快樂是有上進心,有活著的目標。

他們對快樂純粹的原動力讓現(xiàn)實主義這個題材多了幾分心酸,以及那種無可奈何的欲望,這種欲望讓他們數(shù)次崩潰,得益于快樂才東山再起。

由此可見,《奇跡·笨小孩》從里到外都是《我不是藥神》的模子。

很顯然,從《我不是藥神》到《奇跡·笨小孩》,文牧野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招牌,普世+積極。

還有第六代導(dǎo)演寧浩背書,第五代導(dǎo)演田壯壯的認可,大有承上啟下,成為第七代導(dǎo)演的可能,畢竟文牧野的導(dǎo)演技法已經(jīng)爐火純青了。

不僅如此,《奇跡》中精彩的配角群像,讓我們看到了文牧野好像有了自己的配角班底,主角可以換,黃金配角不能變。

如王傳君、章宇、楊新鳴,他們是《我不是藥神》里的呂受益、黃毛和牧師,也是《奇跡》里的李總、越哥與醫(yī)生。

這些配角是文牧野的形,決定電影的內(nèi)核是否立得住,文牧野是電影的神,讓故事不庸俗,寧浩是電影的韻,為電影風(fēng)格定基調(diào)。

他們共同構(gòu)成了文牧野的電影,所以文牧野執(zhí)導(dǎo)的電影中的主角可以換,但是這些班底不能換,否則就不是原來的味道了。

遺憾的是,像文牧野這樣有靈氣的新導(dǎo)演太少了。

在國產(chǎn)影視全面不接地氣,編劇、導(dǎo)演、演員皆脫離老百姓生活的現(xiàn)狀下,文牧野還能固守現(xiàn)實性,難能可貴。

在《奇跡》中,他用田壯壯飾演的門衛(wèi)大爺?shù)囊粋€通過玻璃看景浩兄妹倆的舉動,以無言勝過千言萬語,心疼的情感水到渠成。

這是文牧野與觀眾達到共情的處理方式,讓觀眾不必被易烊千璽吸去注意力,只看一個老頭的簡單注視就能感同身受。

同樣在《奇跡》中,景浩為了付廠租,給員工發(fā)工資,冒著生命危險高空作業(yè)。

鏡頭由近及遠,先是給景浩特寫,再露出大樓全貌,后快速推移,整個城區(qū)印入眼簾。

而此時的景浩肉眼難見,十分渺小,如一粒沙入大海一樣,嘈雜的海浪中有你的聲音但找不到你。

推拉搖移,文牧野用專業(yè)性展示自己的鏡頭語言,用意象的手法詮釋電影的象征意義,這是他不妥協(xié)的藝術(shù)性。

也許是受到寧浩的熏陶。

文牧野深知有觀眾看的電影才是好電影,能賣票房的導(dǎo)演才會有片拍。

所以他的商業(yè)與藝術(shù)結(jié)合的《我不是藥神》、《奇跡·笨小孩》都套了一個喜劇的外衣。

以易接受的外表讓人喜歡,再灌輸自己的私貨,這樣出來的故事既有觀眾緣又有思想內(nèi)涵。

誰不想在高樓大廈擦玻璃時,看到阿拉斯加的鱈魚躍出水面;

誰不想在對老板點頭哈腰時,看到白馬雪山的金絲猴爬上樹尖;誰不想在手機賣不出去時,看到西藏的山鷹盤旋在云端。

文牧野就可以這樣,把兩者合一,用蒙太奇的技法為普通觀眾獻上了一盤雅俗共賞的菜肴,也為自己的大有作為踩平了未來之路。

關(guān)鍵詞: 麻雀 屁股 奇跡

上一篇:首日6.58億!《水門橋》大破39項紀錄,接下來要重演一路逆跌好戲

下一篇:一天破17項影史紀錄,《長津湖之水門橋》大爆,這些細節(jié)讓人淚崩

責(zé)任編輯:

最近更新

點擊排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