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有一部能打的動畫了。
它就是皮克斯制作的《青春變形記》。
還是業(yè)界老話:看動畫,皮克斯從來不會讓人失望。這次也不例外。盡管被迪士尼折騰日久,但皮克斯還是保持著自己旺盛的原創(chuàng)力。
作為皮克斯的原創(chuàng)作品,《青春變形記》不像迪士尼那樣,喜歡拿公主或神話來說事兒,而是聚焦在13歲的普通初中生小美身上。
這也是皮克斯首部由華裔導(dǎo)演(石之予)執(zhí)導(dǎo),并以華裔家庭關(guān)系作為敘事對象的動畫片。
《青春變形記》要探討的,就是女孩子在青春期時的生理和心理變化,以及在這個過程里,與家庭之間產(chǎn)生的對抗和沖突——尤其是小美進入青春期后,展現(xiàn)出強烈的叛逆心態(tài)、開始疏遠父母,兩代人之間如何化解沖突,父母應(yīng)該如何調(diào)整心態(tài),很容易讓生長于中國家庭的觀眾,感同身受。
以愛為名的束縛,和最后以愛為名的和解。
固然套路,卻很真誠,也能發(fā)人深省。
《青春變形記》(2022)
01
以愛為名的束縛
POST WAVE FILM
對生長在中國家庭里的孩子來說,《青春變形記》的故事絲毫不陌生。
13歲的小美,出生在加拿大的華裔家庭。
在家里,她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誠實、勤勞、禮貌,主動做家務(wù),還幫媽媽打理神廟。
在學(xué)校,她是大家眼中的“卷王之王”:
在公交車上做試卷、每科成績都拿A+、絲毫不給其他同學(xué)留活路,優(yōu)秀到連老師都忍不住在夸獎時略帶吐槽地說:“一個非常有進取心、有點煩人的小女孩。”
但就是這個在很多人看來,妥妥的是“別人家的小孩”的姑娘,暗地里也喜歡流行樂和男子團體,也會像其他情竇初開的青少年那樣,有偷偷喜歡的對象,還會用自己沉溺的方式,在腦子里補一場前所未有的曠世愛戀。
當(dāng)這個小秘密,被沒有邊界感的母親發(fā)現(xiàn)時,問題就嚴(yán)重了:
她直接找到那個壓根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兒的男孩,大庭廣眾之下,尤其小美的很多同學(xué)都在場的情況下,她義正詞嚴(yán)地警告這個無辜的男孩,要他離自己的女兒遠一點。
但這還只是母女矛盾的開端。
像很多亞裔母親一樣,小美的媽媽對她監(jiān)管極嚴(yán)。
比如跟蹤到學(xué)校,偷看女兒在學(xué)校的一舉一動,甚至不惜大鬧校園;
比如貶低女兒喜歡的流行樂和男子團體,認(rèn)為他們根本不配搞音樂;
最后還干涉女兒交朋友,先是說她的朋友米莉亞姆是個奇怪的女孩,后來又當(dāng)眾指責(zé)米莉亞姆,認(rèn)為就是因為她,女兒才會闖下那么多禍。
為什么說生長在中國家庭的孩子,會對《青春變形記》并不陌生?
因為我們從一開始就像小美那樣,被長輩要求變好、變乖,甚至到了沒有隱私的程度——
日記、紙條、信息、電郵……那些我們心心念念喜歡的,尤其是想要掩藏的東西,很容易就被父母翻了個底兒朝天,然后就成了我們“不學(xué)好”的證據(jù)。
長輩總是打著“我都是為你好”的旗號,指揮我們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卻絲毫意識不到,身體逐漸長大的孩子,人格也越發(fā)健全,也就越是需要個人空間。
但他們根本不在乎,他們只是會用過來人的高姿態(tài)告誡我們: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面都多,或是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都多。
這就是中國式家長們,以愛為名的束縛和控制。
長輩以為自己不過是在履行職責(zé),卻不知道是在造成物理傷害,他們甚至注意不到孩子正在發(fā)生變化的心理。
就像小美媽媽,她越是正義凜然,對女兒造成的傷害就越大。
可問題是:她對此全然不知。
她只是本能地以為:自己不過是在履行一個母親的職責(zé),關(guān)注她成長的每一個瞬間,同時為她營造一個更好的空間,僅此而已。
殊不知此前一直在努力迎合家長的小美,早就已經(jīng)忍無可忍。
02
變身紅熊貓
POST WAVE FILM
《青春變形記》,是華裔女導(dǎo)演石之予第二次探討中國式家庭關(guān)系。
上一部是2018年時,貼片《玩具總動員3》的短片《包寶寶》。
這部時長不足8分鐘的小片,斬獲了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
它的主角,是一位生活在加拿大的華裔空巢母親,有天早上,正準(zhǔn)備吃掉最后一個包子的她,發(fā)現(xiàn)那個包子居然長出了手腳,成了一個憨態(tài)可掬的“包寶寶”。
這位沒有情感可依賴的空巢媽媽,就把全部心血傾注在包寶寶身上,悉心照料、無微不至……
直到他長大成人,要有自己婚姻生活并打算選擇離開時,空巢媽媽的情感支柱徹底崩塌,她攔著不讓兒子離開,最終在情急之下,一口吞掉了包寶寶……
太多中國式家庭里的母親,在以愛的名義傷害自己的孩子,她們把母愛變成了控制和羈絆,不僅強勢干涉孩子的生活,甚至不惜以愛為名毀掉他們的未來。
拿下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后,四川出生、加拿大長大的石之予,向皮克斯遞交了新的創(chuàng)作申請——她希望把自己小時候與母親相處的故事,搬上銀幕,并最終獲得了許可,這就是《青春變形記》的由來。
《青春變形記》的英文名叫“Turning Red”,直譯的話是“變紅”,這是個有兩層指向的雙關(guān)梗——
第一層,就是動畫里涉及到魔法的部分:因為祖上遺傳的緣故,小美在長到一定年齡時,情緒過于激動的話,就容易變身成紅熊貓;
第二層,就是小美第一次變身時,她爸媽表現(xiàn)出的第一反應(yīng):小美來了初潮,意味著她不再是個小姑娘,而是向成年女性邁進了。
“變紅”一梗的設(shè)定,也是《青春變形記》最大的妙處所在:
它既是對身處青春期的人,荷爾蒙旺盛、幻想力爆棚,且身體在發(fā)生巨大改變的一種隱喻,又是對越發(fā)緊張的親情關(guān)系的一種信號和警示。
這個變身紅熊貓的設(shè)定,首先是對女孩子青春期初潮的平替。
它緩解了女孩子特有的,身體發(fā)生變化時的羞恥、尷尬和隔閡,轉(zhuǎn)而用一種更萌的外在形式,代償了只埋藏在女性身體上的困擾與特征。
這就是為什么,故事一再強調(diào)變身紅熊貓,是他們家族女性獨有的特征的原因。但這種母系遺傳,還有更大的敘事動因:
正因為這種變身是女性獨有的身體體驗,也就為母女最終的和解埋下了伏筆。
也就是說,正因為媽媽年輕時也有過同樣的經(jīng)歷,才讓母女二人有機會互相體諒、達成和解。
從這一點來看,《青春變形記》比導(dǎo)演的短片《包寶寶》要溫暖得多。
如果說《包寶寶》是在用媽媽固執(zhí)的愛,來看待橫亙在母子之間的沖突和矛盾。
那么《青春變形記》就是在用小美的理解和善良,彌補母女之間的誤解和對抗。
這在電影一開始,小美旁白的那句“我家的首要規(guī)則?孝敬父母”,就是給定了調(diào)的,這句臺詞背后,裹挾著善意和包容,它同樣也是遺傳的。
所以電影結(jié)尾時,小美會見到同齡的媽媽,她躲在竹林里哭泣,卻沒有人安慰。
愛會相互傳承,傷害也會相互傳承。
表面來看,這確實是電影最溫暖的地方:它給母女制造了一個可以平等對話的機會。
但實際上,它背后其實隱藏著母親對女兒的嫉妒:嫉妒她沒有因為自己的強勢而妥協(xié)、嫉妒她有一群親密無間的朋友、嫉妒她可以堅韌地表達自己的欲望……
化身小熊貓的女兒,對著化身大熊貓的媽媽,撅著屁股做一些不雅的動作,看似喜感十足,實則是把長幼之間的代際矛盾,暴露得體無完膚——
尤其媽媽變身大熊貓,兇神惡煞地踏平演唱會現(xiàn)場的時候,長輩人性里的自私和兇殘,被揭露得痛苦又丑陋。
這里也是劇情討巧的地方。
變身大熊貓的媽媽被撞暈,事實上緩解了母女矛盾,把它偷換概念成了拯救母親,從而達成了最終的大和解。
和《包寶寶》相比,這也是《青春變形記》極其理想化的地方。
畢竟,性格和長幼關(guān)系,尤其是中國式家庭傳統(tǒng)里的情感模式,決定了這種矛盾是根深蒂固——它只能妥協(xié),卻不會消失。
否則《包寶寶》里,媽媽也不會一口吞掉那個包子。
作者 | 苗子
真味只是淡,至人只是常
編輯 | 清晏 排版 | Juan 策劃 | 后浪電影編輯部
推 薦閱 讀
《新蝙蝠俠》來了,有多少人在等他“下?!??進入影視劇組的敲門磚是什么?
責(zé)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