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yè) 活動 項目 快訊 文娛 時尚 娛樂 科技 汽車 綜合 生活

《人世間》賣給迪士尼,網(wǎng)友嘲諷是西方要丑化中國?這很丟人嗎?

2022-03-14 17:42:53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一個消息傳來。

炸鍋了。

#迪士尼買了人世間的播出版權#。

國劇爆款被海外購買版權不是第一次。

《甄嬛傳》賣到過韓國、日本、美國。

網(wǎng)友一度興奮于找到了“甄嬛學”英文版教材,比如一丈紅原來叫“the Scarlet Red”啊。

《白夜追兇》成為首部被Netflix買下版權的國產(chǎn)劇,網(wǎng)友還很驕傲,終于文化輸出了。

但這一次呢。

事情在起著變化。

評論里很多留言沒有在祝賀,而是——怒了。

國產(chǎn)好劇+迪士尼,在今天的輿論里產(chǎn)生了不良反應。

為什么賣給國外呢?

迪士尼又為什么買呢?

動機都值得懷疑。

《人世間》是“揭露中國的丑陋”“總愛又破又舊”。

迪士尼是“壞心眼”“想看中國又破又舊”。

這實在是一個陳舊的問題,但又有全球環(huán)境的擾動。

最終承擔后果的都是——國產(chǎn)影視劇,想“不犯錯”怎么就這么難?

01

迪士尼安的什么心?

首先明確一點——迪士尼買下《人世間》要做什么?

評論里有預言家說,按迪士尼的“尿性”,要惡意改編,突出中國的落后和破舊。

這就完全是張冠李戴了。

迪士尼買下的不是改編權,沒有要翻拍制作美版的打算。

只是買下播放權,在自家Disney+上面播放,就跟你在愛優(yōu)騰上看海外引進的影視劇是一個意思。

詭異的地方就來了——為什么別人的影視劇可以出口,我們的就要被質(zhì)疑?

一邊在忌憚別人的“文化入侵”,一邊又忌憚自己的文化輸出,里外都是受害者心態(tài)。

再說迪士尼為什么挑中《人世間》吧。

就因為它“破爛”?

其實迪士尼購買華語劇不是突然的動作。

2021年10月,迪士尼在亞太內(nèi)容發(fā)布會上官宣,將引入20多部亞太地區(qū)本地影視劇集,其中包括華語地區(qū)的5部:《小敏家》《慶余年2》《珍饈記》,以及陳柏霖新劇《正義的算法》和桂綸鎂的《臺北女子圖鑒》(迪士尼與B站聯(lián)合出品)。

各種類型和風格都有。

選片的眼光很多元。

但許多人眼中,還是復讀機一樣的推測——“審丑”。

好像永不過時,什么時候都可以拿出來舉例,“張藝謀獲獎是丑化中國”“莫言的諾貝爾獎是迎合西方”。

他們認準的一個定律是:西方覺得好的,一定是我們不好的地方。

但有沒有一種可能是……

因為作品本來就好呢?

就拿《人世間》來說。

迪士尼其實在剛開拍一個月,就找上門預購播映權。

奇怪嗎?

那來看看為什么吧:

梁曉聲的原著小說,在2019年拿下茅盾文學獎;

導演上一部作品是曾經(jīng)大爆的《人民的名義》;

編劇王海鸰,寫出過家庭生活劇《中國式離婚》《新結婚時代》;

主演有丁勇岱、薩日娜、雷佳音、殷桃、小宋佳、辛柏青……

這樣一個團隊,你有不選擇它的理由嗎?

無論創(chuàng)作者傾注了多少,無論作品質(zhì)量怎樣,到頭來國產(chǎn)影視劇在海外取得的成績,不由分說的都是——你迎合了。

02

《人世間》丑化了嗎?

一句話概括劇情——中國家庭橫跨50年的平民史詩。

故事自1969年的一張全家福始,至2016年周秉坤和鄭娟在自家樓下散步結束。

要說“破”。

那的確。

周家坐落在吉春市的一個小片區(qū)。

有個小院,擺雜物、醬缸、自行車。

進了正門,客廳擺著灶臺和飯桌。

兩間臥房,外屋是兒子,里屋是爹媽和女兒睡。

土炕,柴火灶臺、磚頭房、粗布簾。

都被拋進了歷史。

但誰又能因為它們的遠去,而否認它們真實地存在過。

誰又能否認,正是這些破舊,構成了時代變遷的參照物。

劇中角色生活的光景,每一集都在肉眼可見的變化。

劇集過半,秉坤用家里積蓄買了間有抽水馬桶、有自來水用的三居室。

寬敞,亮堂。

哪怕后來又搬回了光字片,屋內(nèi)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裝潢布置變得現(xiàn)代。

△ 還有冰箱電磁爐(不遠處是抽油煙機)

但破也只破的是光字片。

《人世間》不止是周秉坤一人一家的故事。

他大哥、他姐,他的5個兄弟,他在廠里認識的曲老太太……不同家庭,不同際遇。

《人世間》是一出家庭錄像。

看的是今天不少人沒經(jīng)歷過的年代。

但無論時代、語言、膚色這些外在的隔閡如何,情感是共通的。

早在開拍之初,迪士尼就打算要購買。

所以導演李路也說,他心里憋著一股勁。

每一個鏡頭、每一句臺詞、每一場戲都要帶有國際視野,思考外國人看了會怎么想。我想迪士尼也是希望外國人通過這部劇來看中國社會近50年來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這些變化是怎樣發(fā)生的。

坦誠地面對過去,講述自己真實的故事。

在Sir看來,這才是一種自信。

這是在我們的生活起色以后,能夠去面對苦和難,反思今天的生活是怎樣創(chuàng)造出來的。

但不少人第一反應,仍然是遮羞。

仿佛是半個世紀前,面對意大利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的鏡頭,匆忙粉刷了墻壁,換上新衣服,羞怯地躲避,生怕被看見的中國村民。

如果說過去,是因為貧瘠而自卑。

那么克服了貧瘠之后的今天,我們究竟是在為什么而自卑呢?

是因為什么而害怕外界的目光呢?

03

什么樣的國產(chǎn)劇才配被看見?

一方面,許多人抱怨國產(chǎn)劇缺乏現(xiàn)實題材。

不是架空就是懸浮。

另一方面,現(xiàn)實題材又命途多舛。

且不說創(chuàng)作上的種種限制,網(wǎng)友審判的眼光,可能來得更嚴格。

無法面對現(xiàn)實。

很多情況下是無法面對“別人看我們的眼光”。

習慣于正確而光鮮的宣傳。

忘記了每一次泥濘中的掙扎都值得尊重。

“家丑不可外揚。”

這句話中更丑的是,判定“丑”的標準。

就拿被很多人奉為神劇的《請回答1988》來說,豆瓣評分人數(shù)最多(60w),評分最高的韓?。?.7)。

如果說《人世間》是“丑”。

那么這部劇也“丑”。

可韓國人怎么就什么都往外說呢?

德善家,沒有單獨的廁所,只有2間房,沒有床,一家5口人住在半透亮的地下室。

但你看劇時在意的是這些嗎?

不是吧。

它讓觀眾久久回味的,是每一家的生活。

那些和你我現(xiàn)實勾連的瞬間。

是那些飯桌,那些關于“家”和“生活”的煙火氣。

也看看我們的國劇之光。

《山海情》。

西北的窮鄉(xiāng)僻壤,三兄弟穿一條褲子的場景可是太“抹黑”了。

好像不應該給國際友人看到。

但不妨礙。

自從去年在Youtube上線后,成為了出版方旗下作品里,海外用戶評論最多的一部劇,遠超預期。

《父母愛情》。

這部劇用軍官江德福和妻子安杰相濡以沫的愛情,以靜寫動展現(xiàn)大時代。

用主人公們的幸福生活,反襯他們身邊的親人,在那個年代飽受苦難。

劉奕君飾演的姐夫,從知識分子的“歐陽懿”,被改造成了碼頭上扛沙袋的“老歐”。

多年后平反,他失聲痛哭:

我是歐陽懿啊

可能比《人世間》更露骨。

但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獲得了上海電視節(jié)白玉蘭獎國際傳播獎。

不僅被大力推廣到海外,甚至在六十多個國家輪番播放,火到連劇組自己都感到驚訝。

這些作品。

不避諱過去,能面對真實。

你說丑?

可很多作品的偉大,不就是因為它刺中了最要害、最沉痛的地方?

這“丑”。

并不是什么西方專供,也沒有什么東方風情。

《寄生蟲》橫掃戛納、奧斯卡。

那沖擊西方觀眾的力量,不只來自于一個韓國的畸形故事。

更是整個世界都在面臨的階級失衡和底層戾氣。(想想與之呼應的黑色超英電影《小丑》就知道了)

雖然有個問題挺無厘頭的。

即,“我們什么時候才能拍出一部自己的《寄生蟲》”。

可也不妨異想天開一點——即使是拍出了《寄生蟲》,那又怎樣?

第二次獲得戛納金棕櫚。

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華語片。

隨之而來的無非也就是:抹黑國家形象,激化階級對立,迎合西方獵奇審丑心理……

這個世界真大。

這個世界真狹小。

關鍵詞:

上一篇:第二季,更寫實的《中國》丨專訪制作人李東珅

下一篇:檀健次《獵罪圖鑒》畫像師沈翊持筆畫人觀心破迷案

責任編輯:

最近更新

點擊排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