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等了。
今年第一部上8分的片。
可惜了。
這么驚艷的視覺效果我們無法在大銀幕上看到。
“你永遠可以相信____”的這個句式,Sir愿意留給皮克斯——《青春變形記》Turning Red
Sir的朋友圈已經(jīng)被攻占了。
就問毛茸茸的軟萌大熊,誰不想擁有。
萌,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被導演用來當成“糖衣”了。
石之予,憑借一部拿下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的《包寶寶》讓人記住了她。
《包寶寶》里她同樣創(chuàng)造了一個萌得人都要化了的形象。
但小心。
這萌萌的外表,一不小心就戳到你的痛處。
甚至讓不少人“陰影”了。
《青春變形記》呢?
整體格調(diào)要輕松歡快很多,但變形背后,也絕不是什么奇妙魔法那么簡單。
變形,是一場家庭關(guān)系的歷劫。
01
故事設(shè)定并不復雜:
一個情緒激動就會變成紅色小熊貓的女孩。
變形前,美美是一個典型的華裔女孩。
典型得不能再典型。
似乎就是照著最常見的刻板印象來設(shè)計的——愛學習,成績好,戴眼鏡。
最關(guān)鍵是,超級聽話。
今天是優(yōu)秀學生
明天就會是聯(lián)合國秘書長
但“刻板印象”也不是憑空而來,這就是導演,乃至許許多多華人移民家庭孩子真實的經(jīng)歷。
《青春變形記》的背景是2002年加拿大的多倫多。
無論是地標建筑、生活細節(jié),還是時代印記都格外生動:加拿大國家電視塔、TVB粵語八點檔、拓麻歌子……
電影中的美美,幾乎就是導演的翻版。
因為美美的日常,基本上是取材自導演石之予與女性好友的真實經(jīng)歷。
比如隨手翻跟斗。
比如畫喜歡的男孩,拍Vlog。
還有與母親打交道時成長中曾有的那股委屈與為難。
全世界很多孩子都要經(jīng)歷這種內(nèi)心掙扎
我認為移民家庭的孩子尤其如此
他們更要肩負起傳承家族傳統(tǒng)的使命
確保祖輩為移民做出的犧牲不會白費
但同時你在一個全新的國家接觸到各種新鮮精彩的東西
傳統(tǒng)的力量,在動畫中有了更夸張的體現(xiàn)。
美美和媽媽一同經(jīng)營著李氏祠堂。
其中有一位特別的祖先。
新怡。
她是一個女性,守護著保佑李家世代安康的神獸——紅熊貓。
原本以為這只是一個傳說。
一天夜里。
美美做了一個奇怪的夢。
第二天醒來,床好像格外擁擠,房間格外狹小。
再對著鏡子一看——變形了!
好家伙。
雖然青春期發(fā)育身體會變化,但這也太刺激了吧。
這只紅色的熊貓,是超能力,還是大麻煩?
02
也許你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
這令人尷尬和害怕的變化,指向女孩的月經(jīng)初潮。
看看變成熊貓前。
美美和閨蜜共同迷戀著一個男團組合,還憧憬著去看他們的演唱會。
不只是男團,還有學校超市的帥氣小哥,每每都能把小姑娘們迷得暈頭轉(zhuǎn)向。
當晚美美回家,想著小帥哥,破天荒沒有學習。
反倒在筆記本上畫起了自己和他的同人小劇場:
△ 這一幕讓無數(shù)女網(wǎng)友表示妥妥的“世另我”
結(jié)果呢。
不小心被媽媽發(fā)現(xiàn),美美經(jīng)歷了一場社死。
媽媽抓著筆記本直接沖去超市和小帥哥對峙,搞得全校皆知自己的“花癡”事跡。
美美的“早戀”傾向就這樣被束縛住了。
但另一種不可控的東西,正在試圖沖破。
夢境里,小帥哥變成人魚,還被做成了入口的壽司。
紅色的突然噴出的液體;出現(xiàn)的紅色怪獸吐出綠色的蚯蚓;蚯蚓被斬成兩截在地上掙扎……
醒來后。
美美躲在衛(wèi)生間,驚慌失措。
媽媽則說:不用擔心,這是女人都會經(jīng)歷的。
給她拿來了衛(wèi)生巾、熱水瓶、布洛芬……
但月經(jīng),只是最表面、最直觀的一層含義。
甚至是母女之間的誤解。
媽媽為女兒做足了準備。
而女兒卻欲言又止——你根本不了解我的問題所在。
一個13歲的小女孩,她經(jīng)歷青春期,經(jīng)歷性意識的萌動。
但最劇烈的變化是:
她不再希望被當成小孩看待了。
那個不被父母設(shè)計的自我,正在破土而出。
電影里。
小姑娘們幾乎沒有叫過自己girl(女孩),她們對自己的定義統(tǒng)一是woman(女人)。
但對于成長。
美美和媽媽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
長大成為一個女人,在美美眼里意味著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大膽表達對異性的愛慕,甚至是和姐妹策劃一起瞞著家長的“小犯罪”——假裝課外補習,實則攢錢去聽演唱會。
媽媽呢?
她口中的成長就是:你長大成人了,就不能那么調(diào)皮任性,開始要承擔責任,繼承傳統(tǒng)……
與紅色相對的還有一種主色調(diào)——綠色。
紅代表天性。
而綠代表規(guī)束。
真不是Sir過分解讀。
美美喜歡紅衣服、帽子、指甲油,媽媽則一直都穿著綠色系的衣服,女性長輩們也都用綠色的飾品。
這就是母女根本的分歧:
一個在期待著邊界更寬的自由。
一個卻在教導,你要學會讓渡出更多的自由。
那么成長到底是怎么一件事呢?
《青春變形記》告訴我們。
這其中有傷痛,有懊惱,但它更是一場需要勇氣的歷險。
03
《青春變形記》我們或許已經(jīng)看過很多次——青春叛逆,尋找自我,親情和解,再加上文化差異。
但它仍然勝在了新鮮有趣的形式,和對年輕一代女性心理精準的把握。
制作團隊全體都是女性。
她們中有的剛做媽媽,剛與同性結(jié)婚,或是正懷著孕……
也只有這樣一個足夠“紅熊貓”的團隊。
才能創(chuàng)造出符合大多數(shù)女性定位的“美美”。
當我們談論著我身上的這些缺點時
導演說
“嘿我很喜歡 把它添加到主角身上吧”
為了力求逼真,所有角色的配音演員基本上都被要求貼近角色本身。
吳珊卓為媽媽配音,便有了二代移民在中式傳統(tǒng)與西方思潮間的徘徊不定。
美美的三位朋友,白人女孩Miriam、印度女孩Priya和韓國女孩Abby,則都分別由相同族裔的配音演員操刀,其中韓國女孩的靈感更是直接來源于配音員樸惠仁。
口音對了。
對角色的理解對了。
人物才有力量,立得穩(wěn)當。
故事讓人狠狠共情。
但如同是標配一般。
一部涉及中國文化的電影,似乎不可避免的總伴隨著一種聲音——“辱華”。
中式控制欲媽媽,刻板的家教,孩子想要逃離的家庭……
這就是電影該被指摘的地方嗎?
如果說表現(xiàn)中國親子間的矛盾,以及那種令人窒息、道德綁架式的親情與孝道,就算“辱華”的話。
那么李安從處女作開始,早就一連“辱”了三遍了。
這些對《青春變形記》的評價,也構(gòu)成了和電影互文的一部分——美美逃出了中式原生家庭的掌控。
卻還要繼續(xù)面對更多的質(zhì)疑:你逃離就是反對,就是在辱。
在Sir看來。
《青春變形記》說的絕不是一個打敗反派(媽媽),獲得勝利(自我)的故事。
對于家庭的態(tài)度也絕不是恨。
而是慰藉。
在電影里,美美有一個無比保守的媽媽,工作就是在經(jīng)營宗祠。
看不慣孩子追星,也不允許孩子早戀。
但,從小就是這樣了嗎?
一個細節(jié)。
家族中最權(quán)威不茍言笑的外婆,在她的右眉上留有一道疤痕。
這道痕跡在她精致的妝容上顯得格外醒目。
這代表著的,是媽媽也曾經(jīng)是另一個美美。
她的青春,可能有過更疼痛和劇烈的“變形”。
只不過她今天變成了無比循規(guī)蹈矩的樣子。
許許多多中國孩子都在經(jīng)歷同樣的困境:
成為“我”。
還是父母期待中的“我”。
美美的媽媽奮力沖撞過,追求過前者,卻無法避免傷害。
于是她一生都在用后者,來進行補償。
這似乎是一代一代,顛撲不破的循環(huán)。
那么美美呢?
當母親和外婆,都在把熊貓看成禁忌,如臨大敵的時候。
長大成人的他們,人生觀里似乎一直缺少著一重成長——成為自己,這件事并不可怕。
就像變成了熊貓的美美。
在同齡人中,快樂好像總比麻煩多。
那么。
究竟我們在逃避什么?
在固執(zhí)什么呢?
在Sir看來,無法接受《青春變形記》的“背叛”的人是沒有明白。
離開父母,不是背叛。
是完整了他們的人生才對。
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編輯助理:穿Prada的南瓜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