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ID:dushetv)
今天主角,在電影圈地位可以用三句話概括。
李安形容TA——
沒拍過,很想拍,但我不敢。
王家衛(wèi)形容TA——
沒拍過,我一定會能拍很好,但我怕。
小說家史蒂芬·金形容TA——
這東西就像鏡子上的一道裂縫……遠比怪獸、吸血鬼、幽靈和食尸鬼讓我來勁。
何方神圣,讓一個個圈內(nèi)大咖耿耿于懷?
哦,不是神。
是鬼。
——恐怖片(恐懼)。
先說好,這篇很刺激。
畢竟我平時聊恐怖片,都是一部部聊,就算發(fā)片單最多也就二三十部。
今天整整上百部。
尋找黑暗
In Search of Darkness太了解影迷口味——
這一張張臉鋪滿海報,誰能不起反應(yīng)。
恰吉([鬼娃回魂])、地獄公使([養(yǎng)鬼吃人])、弗萊迪([猛鬼街])、邁克爾([月光光心慌慌])、杰森([13號星期五])、德州電鋸殺人狂......
是噩夢,更是恐影迷的神往之夢。
放心。
它不嚇人。
反而全程出現(xiàn)的都是笑臉、癡臉、羞羞臉……
來源:微博@路易黑
[尋找黑暗]是一部恐怖電影專題紀錄片。
找來80年代好萊塢恐怖片領(lǐng)域著名的導(dǎo)演、制片、主演、幕后制作人等,在鏡頭前聊天。
不是瞎聊。
而是通過這些親歷者,帶我們回到那個最閃光的“血腥時代”。
追本溯源,試圖回答兩個問題:
電影圈,為什么離不開恐怖片?
觀眾,為什么癡迷恐怖片?
“群魔亂舞”
80年代的恐怖片,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
卷。
眼前三座“大山”:
[月光光心慌慌](1978),[異形](1979),[閃靈](1980)。
分別開啟三股浪潮:
砍殺電影,怪物電影,史蒂芬·金改編潮。
潘多拉魔盒已打開。
之后,什么怪物都能從這里鉆出來。
于是整個80年代的恐怖電影基調(diào):賽道內(nèi)在卷,賽道和賽道之間更要卷。
砍殺賽道。
鼻祖一出馬,標準就已經(jīng)釘在一定高度了。
[德州電鋸殺人狂]和[月光光心慌慌]。
前者奠定基調(diào),后者到達巔峰,曾被官方評選為史上最恐怖電影第一名,殺人狂邁克爾成為萬圣節(jié)的代名詞。
砍殺套路就此形成:
面目可憎,手段殘忍,最愛無差別絞殺青年。
還怎么卷?
視覺沖擊,血漿至上。
從帶著面具,到燒沒了的臉;臉沒了還不夠,要往上面釘上無數(shù)釘子。
兇器從大砍刀,到鋼爪,再到來自地獄的鉤子。
[13號星期五]、[猛鬼街]、[養(yǎng)鬼吃人]
砍殺,再進化為虐殺。
[猛鬼街]系列。
弗萊迪因猥褻兒童,被家長活活燒死,成為夢里的惡鬼,而夢里被他殺死的人,現(xiàn)實里也會死掉。
夢有千萬種做法。
人吊到天花板也不稀奇,還會變成蟑螂被捏死、頭塞進電視機里撞死......
殘肢包圓了青年們的夢境、旅行、夏令營。
那時候,恐怖片片場的標配是門口幾卡車的紅色顏料。
別小看這面上功夫,沖擊的不只是觀眾的小心臟。
還有特效師的大心臟。
爛片借助特效屎上雕花,好片運用特效錦上添花。
而對于當年的恐怖片來說,特效,就是那塊錦。
那時是純手工活。
小到創(chuàng)口,大到變異怪物,都是實體特效。
特效師成了魔術(shù)師一般的存在,人們在驚嚇之余只有一個疑問:
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沒錢,只能拼創(chuàng)意,拼誰敢想敢干。
影史第一個“爆頭”。
被怪物操控的男人在鏡頭前腦袋自爆,血肉橫飛。
怎么做到?
制作一個演員頭套模型,里面裝滿動物的內(nèi)臟,后面架上一支獵槍。
等到開拍的時候,砰!
假裝有圖
大概就是這樣
特效師的壯大,也讓另一條賽道生機盎然——
怪物賽道。
[異形]。
光是亮個相已經(jīng)滿足不了導(dǎo)演和觀眾的胃口,還要搭配材質(zhì)、光澤、以及絕對想象不到的運動軌跡。
先不說電影的哲學(xué)深度。
那讓影迷恐懼半個世紀的抱臉蟲和成體異形,你敢相信嗎,全是純實物道具。
前方高能……
電影特效就是伴隨著這波恐怖浪潮快速發(fā)展。
因為呈現(xiàn)得太驚人、太出色,1981年,奧斯卡將最佳視覺特效獎設(shè)立為常規(guī)獎項。
第一個小金人,恐怖片[美國狼人在倫敦]。
當視覺效果卷到頭呢?
恐怖片開始開拓更獵奇更有故事性的題材。
年輕導(dǎo)演們盯上了他——
史蒂芬·金。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整個80年代,史蒂芬·金有不下8部作品被改編成恐怖電影。
《動物墳場》《兇火》《玉米田的小孩》《鬼作秀》《死亡地帶》《狂犬驚魂》《銀色子彈》......
大神本尊后來也躍躍欲試,親自下場。
自己當導(dǎo)演,拍了一部[火魔戰(zhàn)車],預(yù)告片拿自己做噱頭。
手段和題材不斷更新。
同樣是砍殺,玩具殺人、礦地追殺、機器人覺醒殺人......
同樣是怪獸,狼人、豹人、水怪......
[鬼娃回魂]、[美國狼人在倫敦]
80年代的恐怖片賽道,如同魔術(shù)師的禮帽。
什么元素都可以往里塞。
至于出來的是什么,對觀眾來說,也是一種拿盲盒的刺激。
年代狂歡
回溯這一輝煌時期。
你要說其中有多少情懷和革新,人家比你還實誠。
大部分人想法很簡單,賺錢。
而且是誤打誤撞式賺錢。
我們只想湊足90分鐘的片長
安排合適的人在正確的時間發(fā)出合適的聲音
并祈禱效果還不錯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經(jīng)濟大蕭條時期,電影行業(yè)不景氣,雙片連映成為電影放映市場的統(tǒng)一做法。
先放一部高成本的A級制作,再放一部低成本的B級制作。
B級片往往制作粗糙,塞滿性和暴力,成為吸引觀眾的噱頭。
恐怖片也由此發(fā)展而來。
低成本,大多時候意味著低門檻,低質(zhì)量。
但,由低到高的票房奇跡,沖擊力也就更強。
[月光光心慌慌]。
在劇本的初稿中,片名最初是[幼兒看護者謀殺案](The Babysitter Murders),所有的事情發(fā)生在幾天的時間內(nèi)。
由于預(yù)算的原因,才修改劇本,使事件發(fā)生在同一天——
這樣演員們不用換衣服。
拍攝成本僅32.5萬美元,但是它在美國的票房就有3100萬,之后更陸續(xù)在全球盈利超過7千萬美元。
盈利超過200倍的誘惑??!
自那以后,小成本恐怖片的逆襲時常上演。
[13號星期五]的導(dǎo)演就表示,當時拍電影時壓根沒想過別的,就是趕熱度。
找來幾個人,按照當時的砍殺套路來一遍。
誰能想到,火了。
趁熱打鐵,十年內(nèi)拍了8部,系列拍出十幾部。
但真正讓恐怖片浪潮洶涌起來的——
不是那傳說里終極的寶藏,而是一整個人心翻滾的“大航海時代”。
[鬼玩人],低成本催生邪典天才的絕佳范例。
用黏土來制作尸體腐化的過程。
因為沒錢,買不起斯坦尼康,穿梭于樹林的鏡頭都是把攝影機綁在兩塊木板上,然后由兩個人端著跑而拍出來。
這也就是后來被廣泛運用的抖動攝影(手持攝影),因為這部電影而確定了名字和風格。
橫向看,這是一個票房奇跡吹起的風口。
但從豎向看,恐怖片的突然火爆不是無跡可尋。
此前恐怖片就曾獲得主流青睞。
1973年的[驅(qū)魔人],一口氣拿下奧斯卡最佳女演員、最佳導(dǎo)演、最佳影片提名。
放今天,想都不敢想。
八十年代,一方面,美國流行文化改頭換面。
電影、音樂、電臺等媒體百花齊放,興起了MTV時代;出現(xiàn)很多優(yōu)秀的金屬樂,朋克風流行;銀幕上無論男女,都頂著80年代特有的狂野發(fā)型。
文化符號鮮明,一提到那個年代,想起的就是夸張妝容,巨大墊肩,毒品泛濫。
在這基礎(chǔ)上,保守主義浪潮將里根推上了臺,美國又進入里根時代,一段非常壓抑黑暗的年代。
少數(shù)群體處境艱難,普通人難以表明意見。
人們越來越強烈的表達欲望,撞上嚴苛的社會環(huán)境,一場“反抗”在所難免。
毒品 迪斯科 性愛 艾滋病爆發(fā)
被激發(fā)的精力、欲望,過剩的荷爾蒙,急待刺激的腎上腺素,滋養(yǎng)了一眾“陰暗蘑菇”。
美國民間有個理論:
恐怖片越興盛,說明這屆政府越壓抑。
更何況,這時還迎來了家庭錄像帶革命。
影廳被客廳取代。
人們的必備消遣,從去電影院看電影,變成了租碟。
對恐怖電影來說,這又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當影院不再是唯一的流通渠道,也就意味著成本更低,尺度更沒有限制。
這簡直是很年輕又沒錢,想象力不錯的獨立電影導(dǎo)演的金礦。
穩(wěn)賺或賠不了多少的規(guī)模,觀眾需求,加上這個領(lǐng)域一大片還未被開發(fā)的類型紅海,這才迎來了恐怖片的一大波高潮。
但,量變也引起質(zhì)變。
流水線似的生產(chǎn),涌入一大批劇本稀爛、導(dǎo)演差勁、表演也很災(zāi)難的電影。
一堆俗不可耐,充斥大量的血漿和劣質(zhì)特效,還有拙劣的表演與荒唐的故事。
今天我們罵的炒冷飯、玩套路、搞噱頭、無腦低俗,當年一樣有人罵得起勁。
[月光光心慌慌]才拍到第二部,就收獲毒舌套餐。
如今豆瓣8.0的[怪形],當年就因為尺度可沒少讓導(dǎo)演挨罵。
震驚臉
主持人還是太年輕,沒想過后面還能拍到三四五六部。
時隔44年,今年咱還要迎來一個最終章。
套路太多,連同行都忍不住自我吐槽:
在砍殺片里想要活下來?
記住,不要出游,不要做愛,不要單獨帶線
當然,同質(zhì)化又催生新的賽道,新的經(jīng)典。
海報藝術(shù)。
怎樣讓影迷從千百張錄像帶里Pick你那張?
顏色鮮艷,畫面獵奇,是那時公認“標題黨”。
但經(jīng)典總是超越“標題黨”。
[恐怖大全],骷髏頭由無數(shù)電影標題排列組成;
[月光光心慌慌],南瓜和兇器結(jié)合;
[猛鬼街]系列海報,純手繪,讓系列帶上了美麗而獨特的連續(xù)性。
也有走偏的。
為了能上廣告位,殺人狂們走起溫馨風。
[德州電鋸殺人狂2]
荒誕,離譜,也意味著充滿生命力。
80年代的恐怖片,在挑戰(zhàn)底線與超前進步的環(huán)境支撐下前進。
理念只有一個:
“好萊塢不想拍什么?那就是我們想拍的?!?/strong>
沒有人比80年代的海盜團更舍得“弄臟雙手”。
更何況,他們還樂此不疲。
這大概也能解釋為什么——
大家都愛恐怖片
浸淫電影圈久了,或多或少都有“暗黑情結(jié)”。
比如上面提到的李安、王家衛(wèi)。
也有更年輕的——
“蜘蛛俠”荷蘭弟近期稱最想嘗試恐怖片,剛好導(dǎo)演似乎要替他圓夢。
還有默默貢獻型。
史蒂芬·斯皮爾伯格,一個在恐怖片片場被提到很多次數(shù)的男人。
雖然執(zhí)導(dǎo)生涯里只有一部[大白鯊]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恐怖片,但悄悄擔任不少恐怖片的幕后制片人。
迷弟型。
昆汀,Cult片狂熱愛好者。
曾經(jīng)編劇兼主演了一部從犯罪片無縫轉(zhuǎn)換到喪尸片的Cult經(jīng)典[殺出個黎明]。
后面又和羅伯特·羅德里格茲、埃德加·賴特等一眾導(dǎo)演攛掇出一部[刑房]。
片名,Grindhouse,也可譯作磨坊。
上世紀六十七年代,美國曾流行過“磨坊電影”的放映形式。
小影院只能靠低成本B級片吸引觀眾,這些電影片長往往只有60分鐘左右。
為讓觀眾“值回票價”,電影院不得不經(jīng)常把兩部片子拼在一起播放。
[刑房]的最大價值就是重現(xiàn)了好萊塢B級片不復(fù)存在的形式與癲狂。
觀眾群里更是不乏恐怖片同好。
每年只要有恐怖片的一點突出消息,就能引發(fā)一陣觀影高潮。
一方面,恐怖片的“出身”一直被視作電影鄙視鏈的下游。
但另一方面,人們對恐怖片又獨保留一份熱愛。
大作家H.P.洛夫克拉夫特說:
人類最古老最強烈的情感便是恐懼,而最古老最強烈的恐懼則來源于未知。
這大概就是恐怖片存在的意義:
情緒。
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展現(xiàn)憤怒、害怕、興奮、厭惡……并將這些情緒具象化,從而反射出人們心底最深處的恐懼。
我曾說過,恐懼是人一種隱秘的情感需求。
我們需要偶爾突破常態(tài),才能緩解常態(tài)中的麻木。
我們需要看見“不可知”和“不存在”,才能夠重新確認已經(jīng)擁有的價值。
那么,我們?yōu)槭裁从绕鋺涯?0年代的恐怖片?
一方面。
經(jīng)濟形勢和時代背景,促進著電影業(yè)打破傳統(tǒng)的“反骨”和“內(nèi)卷”。
各式各樣的怪物、殘忍至極殺人狂,一次次挑戰(zhàn)觀眾的認知。
另一方面。
我們懷念一種狀態(tài)。
電影人為了一個砍人鏡頭,在監(jiān)視器背后苦思冥想相互較勁;
道具人為了一幅骸骨模型,在道具間反復(fù)打磨為眉飛色舞;
影迷為了一部畫質(zhì)模糊的粗糙電影,在鏡頭前如數(shù)家珍……
最后。
一個特別打動我的細節(jié)。
[閃靈]。
雖然它當下是公認最優(yōu)秀的恐怖電影之一,可原著作者史蒂芬·金每次提起它都一肚子火。
“我討厭庫布里克導(dǎo)演的作品”。
他在不同場合重復(fù)著這句話。
對比小說和電影的結(jié)局——
小說結(jié)尾,杰克對兒子說他愛他,然后在爆炸中與酒店同歸于盡,這是個充滿激情的髙潮結(jié)尾。
但在庫布里克的電影里,他是凍死的。
冷與熱。
孰優(yōu)孰劣?
當然有巨大的探討空間。
但這或許便是恐怖作品持續(xù)吸引我們的地方。
總有人堅定地站在天平另一端。
哪怕那里是幽暗的、未知的、屬于少數(shù)人的。
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編輯助理:超有錢婆婆
影迷互動
你最喜歡哪部恐怖片?
與更多影迷分享你的觀影感受
上一篇:綠巨人演死侍他爹,可惜玩砸了?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