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劇和做人一樣,不能既要又要還要。
《雙面膠》《蝸居》的導演滕華濤新劇《心居》開播,前兩集就有這種不知饜足感。
海清、童瑤在劇中飾演一對姑嫂:
弟媳馮曉琴買菜要順一把蔥,掛飾要選十塊錢三樣的,走的是現(xiàn)實主義路線。
大姑姐顧清俞張口就是兩百億的項目,一單能賺七八百萬,收的禮物是亮瞎眼的鉆石項鏈,頗有偶像劇味道。
滕導試圖將現(xiàn)實風和偶像風熔于一爐,卻導致生硬拼湊兩個世界的撕裂感。
幸好,魯迅文學獎得主、編劇滕肖瀾漸漸弱化顧清俞那懸浮的總裁風,在保留其精英身份的同時,將她回歸到上海中產家庭中。
馮曉琴、顧清俞生活氣息的逐漸統(tǒng)一,使《心居》漸入佳境。
盡管不乏套路,但本劇對家庭結構的建立、親戚矛盾的設計,展現(xiàn)出非常典型的辯證式困境。
所以,看《心居》容易站隊、持方、爭論,但最終,誰都有誰的立場、道理,以及,無奈。
畢竟,生活如是。
《心居》(2022)
01
血緣決定一切
POST WAVE FILM
馮曉琴是外地媳婦。
當初嫁給丈夫顧磊,其中一個重要考量,是對方擁有上海戶口。
結婚生子后,馮曉琴在丈夫要求下,成為一名家庭主婦,十年如一日地照顧公公、奶奶、丈夫、孩子的飲食起居。
馮曉琴要強,也精于算計。
她逼丈夫年復一年地考財會證,而且一直慫恿丈夫向婆家尋求支持買房。
姑姐顧清俞事業(yè)有成、日賺斗金,馮曉琴自然將目標釘在了顧清俞身上。
“丈夫無所謂,媳婦要買房”,且不論馮曉琴本人想法,這放在常人眼中,是什么信號?
兩個字:分家。
表象上,馮曉琴追求的是小家庭的空間獨立,但自大家庭的肌理出發(fā),她沒有想過從根本上分家。
她曾對丈夫說,就算買了房,自己還是會每天過來,為公公、奶奶做好一日三餐。
此外,買房還有兩個本質。
第一個本質,是錢。
觀眾心知肚明,馮曉琴試圖在首付、月供、裝修等各方面支出上,都依靠顧清俞,說是“借”,其實是“要”,因為她和丈夫根本沒有償還能力。
錢在一個家庭的固守和流通,勢必讓另一個隱形本質浮現(xiàn),即血緣。
馮曉琴和顧磊以法律的婚姻關系結合,兩人身后圍繞的,是不同的血緣關系,而且這兩種血緣關系無法彼此融合。
明面上,一家人相親相愛,背地里,馮曉琴和顧家都在為各自的血緣織網(wǎng)。
馮曉琴這邊——
她不但將高中畢業(yè)的妹妹接來顧家居住,而且還多次請求顧家為妹妹介紹工作和男友。
除此,她還計劃將來把老家的弟弟接來,換一個更大的房子,這樣,馮家就能徹底在上海扎根。
顧家又如何?
顧父、顧磊、顧清俞屢次在馮曉琴背后開小會,會議主題往往是教顧磊如何提防妻子。
還有顧家姨娘,舍不得自家孩子吃苦,卻找顧父討人,想讓馮曉琴的妹妹去自家做保姆。
血緣在那,再不堪的人,都是親人;
沒有血緣,再持家的人,都是別人。
這是馮曉琴和顧家的現(xiàn)實,也是刻在絕大多數(shù)東方人基因里的認知。
盡管當下年輕人的斷親現(xiàn)象日益盛行,不少影視作品也在探尋血緣之外的親情(如是枝裕和《如父如子》《小偷家族》),但在傳統(tǒng)觀念里,血緣依舊是人建立情感關系的最好憑據(jù)和最佳捷徑。
02
邊界感的消失
POST WAVE FILM
顧清俞是顧家的定海神針。
弟弟顧磊的工作是她介紹的,顧磊肺炎掛的專家號,也有她的人情關系在。
顧家有事,顧父總是第一時間打給顧清俞,工作再忙、身體再難受,她都會趕回家處理。
顧清俞的付出,客觀上,源自她的能力。
她自律、理性、果斷、富有,因此對顧家而言,顧清俞有很高的地位,并且最被依賴。
“高地位”、“被需要”,這兩點使她在對待弟弟弟媳的關系時,逐漸失去邊界感。
邊界感是什么?
其實就是距離。保持邊界感,就是保持距離。
乍看,顧清俞在外獨居,和顧磊夫妻、甚至整個顧家都很有距離。
但實際上,她卻是插足顧磊夫妻人生最深的人,因為她的建議對顧磊有決定性的作用。
馮曉琴最不滿顧清俞的一點,就是她的指指點點。
顧清俞的指指點點并非簡單的評價,而是給出指導性建議,一旦顧磊接受,馮曉琴的計劃就會面臨阻礙。
如顧清俞讓顧磊撇開馮曉琴的感受談買房意愿,這其實是誘導性提問。
她吃準了顧磊優(yōu)柔寡斷、慵懶隨意的性格,這樣問的目的,就是為了說服自己不借錢給弟媳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因為想買房的,并不是弟弟。
再看一個細節(jié)。
馮曉琴手織圍巾送給顧清俞,顧清俞卻轉手贈與保姆。
如果這圍巾是弟弟送的,她轉贈出去,自然沒有問題,因為顧磊不會在乎。
但圍巾是弟媳送的,她和弟媳之間的距離,自然不能等同于她和弟弟之間的距離。
以對弟弟的方式來對弟媳,這種距離錯位導致的,正是邊界感的消失。
畢竟贈送這一行為,有時送的僅僅只是東西,有時送的卻是處理這件東西的方式。
所以馮曉琴怎么可能不在心中留下芥蒂?
此外,顧清俞還失去了事業(yè)和生活的邊界感。
顧父對她說過一句話:
“我知道你在公司里,都是做大決策的,任何事情你都能夠理性地分析,好事壞事你都能擺在桌面上來談,你聰明,做事干凈利索,這是你的優(yōu)點,可是咱們是居家過日子,不能算得這么清楚。”
顧清俞將對待事業(yè)的方式,用來對待生活和情感,但事業(yè)和生活之間,是有“次元壁”的。
而且,生活的灰色地帶也遠多過事業(yè)。
03
生活全面破碎
POST WAVE FILM
當血緣持續(xù)“作祟”,邊界感進一步消失,《心居》抵達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高潮——顧磊之死。
這一情節(jié)陡峭得令人心驚,也陳舊得讓人皺眉,然而它卻很典型,是《心居》目前所有家庭矛盾的集合體。
顧磊是一個怎樣的人?
沒有主見、軟弱、懶惰、胸無大志,但他不壞。
雖普通到能立即沉入人海,但也足以牽動家中所有人的神經。
他的死是如何構成的?
直接死因,是頭撞在了樓梯過道的玻璃上。
而把他推向這塊玻璃的,是當時在顧家房子里的所有人。
顧家開小會時,顧清俞讓顧磊要知曉家里的每一筆錢,提防馮曉琴,房產證上不能只有她的名字。
門外的馮曉琴一聽,拿起行李就走,顧磊追出,馮曉琴一撇,顧磊就跌下樓梯,撞上玻璃。
再將時間推前——
顧磊夫妻鬧矛盾,顧父打電話讓還在病中的顧清俞回來勸架;
顧家開會時,馮曉琴的妹妹對馮曉琴說,“這次小會開得有點久啊”,馮曉琴一愣,便去門外偷聽。
由此,死亡事件的人物因果鏈也就清晰了,顧父、顧清俞、馮曉琴、馮曉琴的妹妹,他們四人,只要任何一人保持各自身份所應有的分寸感,悲劇就不會發(fā)生。
這一事件中,不但顧清俞再度逾越邊界、插足顧磊夫妻之事,就連馮曉琴也以為自己有理由打破顧家的血緣藩籬,從而跨過自己和顧家血緣的界限,偷聽顧家人談話,她的邊界感,也在妹妹的慫恿下消失了。
而那面被顧磊撞碎的鏡子,仿佛一種隱喻:
一旦人人都無視邊界的存在,生活就會全面破碎。
破碎了,就需要重建,既然重建,就不能依靠原本的生活態(tài)度。
看后續(xù)劇情,馮曉琴會自食其力,顧清俞將重塑認知,雙方最終都能彼此理解。
這樣的走向誠然庸俗,卻是尊重血緣、找回邊界的最合適選擇。
畢竟,在目前的國產影視環(huán)境里,角色們只能活在大多數(shù)觀眾的期望中,編劇們也沒有心力為他們設計更多復雜選擇。
作者 | 縣豪
在電影院養(yǎng)生的大齡青年
編輯 | 佐爾巴 排版 | Juan 策劃 | 后浪電影編輯部
推 薦閱 讀
波音飛機,為何一落千丈?
如何寫出《人世間》《我的天才女友》中的故事沖突?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