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延尚昊導演,或許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他的《釜山行》。
但實際上,他是動畫電影起家的,其中最出名的是 2011年執(zhí)導的《豬玀之王》。
《豬玀之王》是延尚昊的第一部動畫長片,暗黑程度甚至超過《釜山行》,延尚昊曾表示這部動畫會讓觀看者深陷絕望之中。
而近日,根據(jù)這部動畫作品改編的同名韓劇也來了。
劇版《豬玀之王》以一則在犯罪現(xiàn)場留下的信息為開端,講述了主角們由此深陷過往的“殘酷記憶”,并由此引發(fā)了一系列可怕的事件。
一樣的題材、不一樣的角度,劇版《豬玀之王》雖然對部分主軸及情節(jié)進行了重置,加強了懸疑和驚悚。
但在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面前,仍舊期望能喚起大家對校園霸凌問題的關注,并藉由故事去撕碎那些刻意粉飾的“太平”。
《豬玀之王》(2022)
01
再多美好當下,也無法
彌補痛苦過往
POST WAVE FILM
《豬玀之王》動畫版的故事很簡單,其實就是一個朋友傳來了一個連環(huán)殺人的消息。而主角突然被喚醒了二十年前有關暴力記憶的驚悚回憶。
來到劇版,則是從二十年后開始講起,在嫌疑人和被害人的關系之間,碎片化穿插著曾經被霸凌的痛苦過往。
豬玀與狗,是故事想要表達的被霸凌者和霸凌者的關系。
將人指代動物,可以看出所有的角色都是悲劇性的。
將食物鏈關系放在校園關系里,也可見韓國社會暴力的逆鱗之深。
這種符號學的表達,是文化意義上創(chuàng)作者呼之欲出的控訴,也是哲學層面里無法直視的掩藏。
在被霸凌者的眼里,霸凌者的存在就如同惡狗一樣可怕。不斷地糾纏,不斷地撕咬,不會給你喘息的機會。
在霸凌者的視野中,被霸凌者就像那怎么踢都不會反抗的豬玀。他們滾起來讓人發(fā)笑,他們躲起來也讓人覺得有趣。
可怕和可笑,成為了這組關系里最格格不入的鏡像。對照的其實是“服從”和“號令”的兩種極端。
《豬玀之王》把校園關系的痛點無限放大,最終折射到社會上,就成為了被霸凌者永遠走不出的恐懼。
如此,他們只會越來越懦弱,在受害性的牢籠里無限循環(huán)。
而那些給被霸凌者施壓了痛苦回憶的霸凌者們,在長大后就遺忘了,或者對此一笑置之。
因為,于他們而言,這不過是年少不更事的莽撞,或是他們萬千種行為里不足為道的某一次而已。
他們繼續(xù)活著,有的是名利雙收的企業(yè)家,有的則成為了低頭哈腰的打工仔。
他們都長大了。可最想改變的人,卻一生都無法去改變了。
因為那些傷痕,哪怕愈合了還是留下了一道道丑陋的傷疤。越看越難受之際,就只能一次次將其挑破、捅開,免不了再次鮮血淋漓。
而在得知那些當年的霸凌者似乎并沒有得到應有的報應后,反而更加仇視,更加不甘,更加憤恨:
憑什么?憑什么他們可以過好這一生?憑什么他們可以拍拍屁股走人就和沒事一樣?
在《豬玀之王》動畫版里,其尖銳鋒利的臺詞一次次扎入人心。有一句叫“長大就會變好的……嗎”顯示出無數(shù)被霸凌者渺小的希翼。
曾經,長大后逃出這種被霸凌的陰影,是他們唯一的期待??伤麄儏s被這種期待拖拽著,最終一生都沒有走出。
最終,他們只會得到“長大了,也不會變好”的絕望和無力。
到了劇版《豬玀之王》里,已經成為運輸公司代表(董事長)的黃景民本已經靠著心理醫(yī)生的幫助和妻子的愛情,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最終還是因為被喚起二十年之前的記憶后,又拿起了復仇的屠刀。
可以見得,劇集從“長大后”開始講,卻也依舊落得了“不會變好”的結局。
因為有些事情,發(fā)生了就是發(fā)生了,哪怕用盡千辛萬苦將其埋葬。當其被開棺挖墳的那一刻,依舊還是見光死。
02
再逼仄陰暗的畫面,
也無法睥睨
真實的血刃
POST WAVE FILM
若是從動畫版看到劇集,難免會發(fā)現(xiàn)《豬玀之王》變得更加圓滑且乖覺了。
這是因為增加了劇情主線的關系,當然也有貓鼠游戲質感的人物對立面的設計的原因。更多的,也有因為當下劇集拿“復仇”當做一切驅動力源頭的動機世俗化。
在一些立體呈現(xiàn)上,劇集將動畫里的“豬玀”和“狗”的形象變成了人頭的更替。不是一層面具,而是帽檐下整個頭顱都是豬頭或是狗頭的怪物形態(tài)。
但這怪物之頭的出現(xiàn),其實更加體現(xiàn)著被霸凌者的無奈與崩潰。
但當伴以被霸凌者的主觀視角,即看到狗頭的對方,和看到小時候豬頭的自己,這種畫面的交錯讓陰暗的深澤免不了減弱。
回憶在《豬玀之王》中被寥寥幾個剪成碎片的畫面代替,如同穿珠引線般被穿插入主線之中,成為了主角的噩夢,也傳達給觀眾這無限循環(huán)陰影的后置性陰霾。
不是沒有想過當一切從未發(fā)生,好好繼續(xù)過這樣安生幸福的日子。可一旦回憶被揭起,所有塵封的記憶都會成為利刃,插向自己。
除此之外,劇版對于“長大”給了更加美好的假象。
被霸凌者和霸凌者在長大后換了位置,實現(xiàn)了人生的飛躍,代表著劇集對壓抑陰暗鋪排的收斂,也似乎隱含著當下韓劇市場的風向:
不是只有色調昏暗,才能體現(xiàn)故事的陰暗。也并非只有血腥,才能體現(xiàn)角色的暴力。
總而言之,可以看出,劇集比動畫電影相比,更加柔和,也更加包容。
少了動畫電影根深蒂固的憤怒和尖銳表達,更加流行于刑偵推理的保守和規(guī)矩。
可終究動畫和劇集是兩種媒介,改編導致的劇情力度改變是難免的,再好的翻拍也都會面臨眾口難調的局面。
是以,最該討論《豬玀之王》的反而是它最大的亮點——對于校園霸凌這個題材下,之于受害者和施害者的思考。
03
終于,你也成為
怪物了嗎?
POST WAVE FILM
近幾年,講述社會暴力的故事層數(shù)不窮,從校園暴力到家庭暴力到社會內卷冷暴力,受害者和施害者也成為了永遠無法調和的矛盾組合。
這些打著“關愛受害者”的故事,真的給他們關愛了么?真的有讓他們的生活變得好么?真的有讓施害者反省悔悟么?
最初,在學校里,霸凌是莫名其妙出現(xiàn)的。沒有緣由,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
非要說為什么,可能就是因為那個被霸凌者TA和別人不一樣。因為某些地方的不一樣,則成為了被孤立、被排擠和被欺負的對象。
然后,敢于反抗且反抗成功者,或許不會繼續(xù)成為霸凌的對象。剩下的,是那些懦弱膽小并不斷后退和一再忍讓的人。
有保護傘的人,也不會繼續(xù)再被盯上。而剩下的,則是那些孤立無援,最終只能自暴自棄,任人宰割。
實際上,那些被霸凌者所求的,并不是“認可”,而是希望“我們可不可以平等”。
明明大家都是同學,為什么你要比我高一等?明明大家都是人,為什么我就要被你欺負?
不敢說出口的話,被吞咽進心里,最終世界只會越來越灰暗破敗,沒有光亮。
少有談及校園霸凌的故事去認真思考并塑造過他們的訴求。
我們的確能看出大多數(shù)作品是真心希望關愛受害者,希望減少校園霸凌,可不經意間難免會帶著俯視受害者的姿態(tài),來講一個他者視角下的難捱疼痛。
很多作品表面在講“救贖”,可刨根問底,似乎還是在指責受害者的自我折磨,抨擊他們當初不該主動服輸,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未來就要拿一切去彌補童年的陰影,把所行之惡都歸結于造就惡之源頭的童年悲痛上,是為借口。
暫不論其他作品,扯回《豬玀之王》,至少從動畫到劇集,它都沒有牽扯到這種“救贖”。
它的結果就是在說,哪怕長大了,也“救”不了的。只要自己單方面深陷其中,那就是一個人永遠的噩夢。
只要自己沒有真正放下,那也是自己變成怪物,給自己找出口。
就如同只有被冤枉的人才會永遠刻骨銘心地記得一樣,他們也認為,只有被欺負的人才會永遠背負煎熬。
于是,當面臨如何真正走出來的解決辦法時,他們便會錯怪“長大”,覺得遺忘不了,那就只能變成怪物。
復仇,是《豬玀之王》給出的一條路徑。
但卻想告訴你的是,這不是唯一一條。甚至,反而復仇,是最為下下策的辦法。
作者 | 秋?墨
感謝每一部于夾縫中存活下來的好電影
讓我們拾起繼續(xù)編劇的渺小勇氣
編輯 | 佐爾巴 排版 | 趣多多 策劃 | 后浪電影編輯部
推 薦閱 讀
四月的好片,全在這了!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