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yè) 活動 項目 快訊 文娛 時尚 娛樂 科技 汽車 綜合 生活

觀點|新的觀眾,新的觀賞

2022-04-07 21:25:09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晚飯后覺得乏,我半倚半躺著,在沙發(fā)上看手機里的老電影,想起之前和年輕同事交流看劇感受,發(fā)現有的人每天都是從電腦和手機上看劇、看節(jié)目——家里根本就沒買電視!不買電視,還能每天收看電視劇和綜藝,這要是放在三十年前,肯定算是科學幻想。不過,世間的變化來得就是這么快。

科技發(fā)展,自然會引發(fā)人類生活節(jié)奏和資訊接收方式的變化,毫無疑問,這中間也包括電視節(jié)目。觀眾是面朝墻上的大屏幕正襟危坐,還是以自由姿勢待在屋中任何一個角落盯著手機——無論是觀賞心態(tài),還是對內容、圖像的觀賞要求,都不相同。

我還記得年初的時候,電視臺和網絡同步播《雪中悍刀行》,有觀眾質疑影像的收看質量,該劇導演回應說,劇中影像都是按照電影銀幕的構圖比例拍的,用手機收看的觀眾看起來肯定感覺會不一樣,該劇在最初拍攝的時候,也沒來得及考慮手機收看的因素。這肯定是大實話。電視劇精英們這幾十年一直在不懈地推進劇集拍攝與制作的電影化,本來這對業(yè)界來說,意味著“更高”“更強”,可現在忽然從另一種視覺指標和維度上,殺出了一批“手機收看族”,還懟天懟地表示不滿意,這不把出品方和主創(chuàng)人員逼瘋了才怪。

問題是電視劇作為一種面向市場的商品,又不得不面對這些觀眾。況且,在年輕收看群體日益呈現 “遠離大屏(電視/投影),青睞中屏(電腦)、小屏(手機/平板電腦)”趨勢的當下,怎樣緊緊拽住廣告商眼中的這部分目標人群,對于制作方和播放平臺,都是一項緊迫的任務——不僅要有主體觀眾感興趣的風格與內容,還需要迎合主體觀眾的收看方式及其所依托的各種技術指標。制作方和播放平臺每一次“迎合”的努力,都很可能帶來可觀的回報和對業(yè)界標準的重寫。

對于類似的苛求,有實力的劇集、有影響力的播放平臺,當然也可以選擇暫時忽視,抑或無視。不過千萬別忘了,在這些貌似不合常理、不合情理的市場苛求背后,往往可能涌現和締造出新的“劇王”、新的巨無霸式的播出平臺。這跟當初網絡劇、網絡大電影的開發(fā)可能還不太一樣。網絡劇、“網大”(網絡大電影)的開發(fā),雖然也有著“為網民中的劇集、綜藝消費者量身打造”的初衷,但畢竟還屬于傳統(tǒng)的對類型種類的拓展,它們回應的是觀眾的收看方式,并未觸及產品制作的具體技術指標。而步入4K時代的觀眾,除了觀賞方式,還對音畫質量提出了更高期望??梢钥隙ǖ氖牵@種期望不再是階段性的,它將伴隨人們接收信息方式的不斷變化,同步提出新的要求,從而形成“伴生式”的升級訴求。

時代永遠向前,觀眾由此而來的嶄新訴求,甚至是全新一代觀眾帶來的過去聞所未聞的要求,也需要得到回應和滿足。但請記住——并非所有訴求都要滿足。新一代觀眾所處年齡段所特有的審美需求,自然會有相應的編劇、導演、攝影、美工去滿足和適應。其中最大的挑戰(zhàn),無疑是輕浮與無知。它們中,有的源于新一代所受的教育——課堂教育、家庭教育等;也有來自各種時尚——高端數碼游戲等,對既往知識、常識的魔鬼式改造與注水,這是娛樂化無限侵入生活后,所引發(fā)的人類思維的異變。在人類普遍接受審美多元化的時代,這類輕浮與無知,很容易打著個性的旗號,博取社會的寬容與同情,一旦在生活中扎下根基,則會率先引發(fā)文藝趣味的矮化,進而在潛移默化下,引起新一代認知世界方式的矮化。

類似的情形,在過往的三十年間,其實已經時有發(fā)生:內地主持人的港臺腔現象、每一代青春劇演員瓊瑤式的臺詞方式、韓式偶像及“粉絲”群體的培植與打造、“錐子臉”畸形審美、病態(tài)式購劇取向(指明要“小鮮肉”領銜主演的劇集)……這些,都曾經在不同時期風行一時,對國內電視文化的市場化健康發(fā)展產生了注水、遲滯,乃至自我貶低的影響和干擾。它們打著新一代的旗號,在時尚的濾鏡下,進行著傳統(tǒng)的、反現代的糟粕翻新式販賣。

每一代新人、新生活的到來,都給人類發(fā)展帶來了新的可能,同時,也會夾帶出一些貌似新潮的腐朽趣味。影視產品在滿足這一代觀眾合理化期盼的前提下,思想和思維方式糾偏的任務,也著實不輕。

投稿請發(fā)送至郵箱:

zongyiweekly@163.com

關鍵詞:

上一篇:黃金時段熱播電視劇收視綜合分析(2022年3月26日-4月1日)

下一篇:戀綜遭遇“男人荒”

責任編輯:

最近更新

點擊排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