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一個針扎不進,水潑不進的市場。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馬自達、鈴木這樣的“中小型”企業(yè)能夠在全球市場橫著走這么多年,靠的就是一個穩(wěn)定的大本營市場,這些企業(yè)在日本的銷量不僅僅穩(wěn)定,而且份額表現(xiàn)不錯。
尤其是豐田,在日本市場具有振臂一呼的“控場能力”,想要在日本市場做出成績,豐田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就拿最近一組數據來看,5月日本銷售的26萬臺新車中,豐田的銷量達到8.65萬臺,占比高達33%。
日本是一個非常理性的消費市場,更信賴經過考驗的本土品牌,加上本身消費習慣養(yǎng)成,既沒有豪華品牌情節(jié),又沒有攀比心理,所以經濟、穩(wěn)定、利用率高、壽命出色的車型更受歡迎。
所以,很少有理性的品牌會選擇日本作為開拓市場。因為所有人都知道,日本市場就算進去了,成績也不會出色。
但總有人不信邪。
21號,比亞迪在東京召開品牌發(fā)布會,宣布正式進入日本乘用車市場,并且率先亮相了元PLUS、海豹、海豚三款車型。
中國品牌登陸后時代日本市場,具有里程碑意義。
這不僅僅意味著中國品牌擁有在成熟市場中接受成熟消費者理性考驗的能力,還意味著中國市場已經是中國乘用車堅實的大本營,出海走向世界,成為下一階段中國品牌發(fā)展的核心方向。
進軍日本市場,是理性思考之后的決定。
日本燃油車是一個難以攻克的陣地,成熟的豐田、本田、日產、鈴木根本不會在傳統(tǒng)市場中給對手絲毫機會。
但,比亞迪在日本市場想要發(fā)展的根本不是燃油車,而是自己在1999年就已經開始運營的電動車市場。
1999年,比亞迪就已經開始服務一部分日本客戶,在純電動大巴、新能源儲能系統(tǒng)推入市場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雖然比亞迪沒有服務乘用車市場,但卻服務了一部分日本市場。
比亞迪雖然不在日本乘用車市場,但日本消費者卻已經對比亞迪有所耳聞,這為在乘用車市場發(fā)展提供了原動力。
日本市場作為全球乘用車發(fā)展重要一環(huán),存在碳中和轉型電動化脫節(jié)的問題。
豐田、本田、日產在EV、PHEV轉型上更慢一些,作為重要的一環(huán),雖然HEV發(fā)展遙遙領先,但產業(yè)架構的集體轉型,注定了日本不可能不考慮EV、PHEV帶來的產業(yè)沖擊。
比亞迪拿著的不是內燃機,正是日本缺少的EV、PHEV技術樣本。
海豹、元PLUS這種產品既符合日本人對小車消費的執(zhí)念,同時在技術層面更具有參考意義,日本企業(yè)成功是因為其具備不斷進化的能力。
從學習福特到學習歐洲企業(yè),日本企業(yè)在每一次變革中都能自我顛覆,碳中和轉型的關鍵節(jié)點,我更認為比亞迪像是必須要引入的企業(yè)。
就像8年前我們必須要引入特斯拉一樣,日本市場接受比亞迪,似乎在意味著從內心需要在日本市場找尋變革的機會,而比亞迪就是引爆日本本土汽車產業(yè)發(fā)展方向的核心錨點。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