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在現(xiàn)實中歷經(jīng)的種種磨難
(資料圖)
和劇形成了一種互文
場燈亮起,大幕落下。導演徐俊坐在臺下,心中百感交集。
昨天,在外漂泊150多天后,音樂劇《趙氏孤兒》終于又回到家鄉(xiāng)上海的舞臺。
在此之前,為了二輪巡演能不受疫情影響順利進行,劇組暫別故土,在全國四處輾轉,不敢輕易回家。
2021年5月,《趙氏孤兒》的首演就在上海,至今已巡演近80場,觀眾超過10萬人次,收獲贊譽無數(shù)。
對于這個古老的的中國傳統(tǒng)悲劇,起初不少觀眾是沖著強大的明星陣容來的:明道、薛佳凝、還有因《聲入人心》大火的鄭棋元、徐均朔、何亮辰……以及張叔平、金培達這樣的大師。
但等我們走進劇場認真看完后,無一例外都為之動容。
昨晚的演出,觀看過程中數(shù)度落淚。3個多小時的長篇巨制,對體力和耐力都是種考驗,但全場沒有一個人拿出手機,大家完全沉浸在劇里,身邊甚至有人哭濕了口罩。
謝幕時,掌聲和歡呼貫穿了演員返場。臺下臺上一齊合唱《生命光芒》,久久不愿離去,把千人大廳變成了演唱會現(xiàn)場。
這是我心中到目前為止最好版本的《趙氏孤兒》。它拋出的議題,放在今天仍不過時。
如今,一切像是歸于原點。趁著它再次回到上海舞臺,我們和導演徐俊聊了聊,發(fā)現(xiàn)比戲更動人的,或許是疫情以來劇組在現(xiàn)實中歷經(jīng)的種種磨難,幾乎和劇形成了一種互文。
這一路發(fā)生的故事,也被拍成了幕后紀錄片,本身就很動人。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