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一視角”記錄和講述,《世界遺產漫步》帶領觀眾沉浸式目睹了世界遺產的真實風貌與自然環(huán)境,并感觸它們的古老文明和人文個性。
作者:漫蔓
“上次一起旅行是什么時候了?”
“已經是25年以前了吧,印象中是學生時代的窮游?!?/p>
在一對夫妻的日常交流中,紀錄片《世界遺產漫步》為觀眾打開了一個新故事和一段新的旅程。
11月28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與日本放送協(xié)會(NHK)聯合攝制的系列紀錄片《世界遺產漫步》中文版在央視紀錄頻道開播。該片創(chuàng)新沉浸式表達,以“第一視角”和個人化的體驗來感知和呈現中國遺產地的風景、人文,從多個角度展現遺產地的魅力。
目前,該系列已完成三集節(jié)目,分別為麗江篇、鼓浪嶼篇、杭州篇。
沉浸式云體驗,“第一視角”漫步世界遺產
以創(chuàng)新的視角和故事表達方式切入,《世界遺產漫步》選擇中國具有典型性、豐富性的世界文化遺產、自然遺產作為故事展開的舞臺。片中,三對充滿故事的“旅行者”,以“第一視角”的記錄和講述,帶領觀眾一起去到中國三處享譽全球的世界遺產地——云南麗江、福建鼓浪嶼、浙江杭州。
暫時逃離工作和生活的煩惱,一對中年夫妻在麗江開啟了一場闊別了許久的“尋愛之旅”;帶著各自的心事和對未來的憧憬,一對年輕兄妹來到鼓浪嶼踏上一場尋找愛、理想與自我的旅途;心懷對故人的緬懷,一對日本母子在杭州體驗了一場別樣的人生“奇遇”?!妒澜邕z產漫步》并不是簡單地用鏡頭記錄和呈現世界遺產的景觀,而是通過“第一視角”下的人物故事帶動內容發(fā)展和呈現,并輔以人物對話的形式進行“解說”。
“第一視角”下,觀眾也成為鏡頭后的旅者。通篇主觀鏡頭的運用,還原了人的主觀視角,直觀呈現出世界遺產的景觀之美。透過三對“旅行者”的主觀見聞和對話,紀錄片以自由視角和趣味化的呈現讓觀眾親眼目睹了世界遺產的真實風貌與自然環(huán)境,并感觸它們的古老文明和人文個性。
跟隨“旅行者”的腳步一起,走在麗江古城的石板路上、穿梭于鼓浪嶼的建筑群中、沉醉在杭州西湖的碧波蕩漾里,或如鳥魚般上天入水、或如貓咪般跳躍探索,“沉浸式”表達和獨特的視角帶給觀眾別樣的旅行體驗。
深入體味世界遺產內在的人文價值之余,紀錄片也透過“第一視角”下的故事、情感表達帶觀眾沉浸于日常生活百態(tài)之中,渲染出溫情和治愈的情感底色。不論是邊探索麗江古城邊修復夫妻關系的中年夫婦,還是在探索杭州過程中品味時代變遷感悟生命的母子,抑或是來鼓浪嶼療傷、散心的兄妹,都是生活中大多普通人的縮影。跟隨他們的腳步,分享他們的見聞,傾聽他們的對話,觀眾在欣賞自然人文景觀的同時,也融入到旅行者的情感和經歷之中,共同體悟生活的意義。
拓展“紀實+”,講述世界遺產中的中國故事
《世界遺產漫步》系列是一部國際合拍作品,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與日本NHK聯合攝制。這也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NHK自合作拍攝紀錄片《新絲綢之路》十多年后的再度攜手。
立足國際傳播視角,該片在合作模式、節(jié)目樣態(tài)、拍攝方式、技術手段上均有新的嘗試,拓展了紀錄片節(jié)目的外延空間。在創(chuàng)制期間,中日雙方分別派出主創(chuàng)團隊,從策劃、創(chuàng)作到拍攝、再到后期,全流程深度合作。同時,紀錄片融合總臺和NHK在4K和8K技術上的優(yōu)勢,配合新穎的拍攝手法,給觀眾帶來新鮮的收看體驗。據介紹,該系列共5集,每集50分鐘,其中3集使用4K技術拍攝,2集使用8K技術拍攝。
形態(tài)新穎、故事生動、情感動人,《世界遺產漫步》突破傳統(tǒng)表達,打造出一種帶著故事去旅行、去感動的節(jié)目樣態(tài),帶領觀眾沉浸式感受中國之美。在真實記錄的基礎上,該片融合主觀視角講述和情感對話,溫情的表達為紀錄片注入不少現實人文溫度。
紀錄片不僅借用“第一視角”讓觀眾“漫”下來云游世界遺產,還以人類共通的情感為故事推動,帶觀眾感受世界遺產背后的人文和文化內涵,獲得不同文化背景下觀眾的共識與共鳴。該片此前在NHK電視臺4K頻道、BS精品頻道播出期間便受到日本觀眾的廣泛歡迎,并安排多次重播,引發(fā)日本觀眾對中國世界遺產地自然、人文景觀的關注與興趣,特殊的拍攝視角,也讓觀眾感到新奇。
利用新技術手段、創(chuàng)新表達方式,探索紀錄片節(jié)目外延空間,《世界遺產漫步》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拓展“紀實+”的新實踐;同時該片以情感為橋梁,贏得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觀眾的“共感共情”,打開了國際傳播的新思路,為當前中國題材紀錄片“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啟示。
據悉,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還將與NHK共同合作,采用8K技術繼續(xù)拍攝中國的世界遺產。在后續(xù)合作中,中日雙方將繼續(xù)探索國際合拍項目系統(tǒng)化產出模式,推動“中國故事”進一步走向國際舞臺。
編輯 | 寧雅虹 隨芳芳
責任編輯: